阅读记录

第358章 沙雅县:塔河之畔,沙海回声[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棵树,我们叫‘不死将军,上半截枯死多年,底下却还在吐绿。”
     “胡杨三千年”,在沙雅,是一种骨子里的信仰。守林人、村民、小孩都知道它的故事——那是这片土地最深刻的精神投影:不低头、不后退、不消亡。
     我写下:
     “胡杨,是沙雅最寂寞的歌者,
     每一片叶子,
     都是它对这片大地说不出口的情话。”
     如果说大漠、塔河、胡杨构成了沙雅的雄浑之骨,那么集市、茶馆、歌舞、烤肉摊上的炊烟,便是沙雅的灵魂。
     我走进沙雅老城区的“热孜巴扎”,这是当地最大的集市,也是全县最热闹的地方。香料、羊肉、地毯、刺绣、陶器应有尽有,吆喝声此起彼伏。一个穿着黑袍的维吾尔老奶奶,热情递给我一块刚出炉的馕,“来自外地的客人嘛,要先吃口热的。”
     茶馆里,老者围坐下棋,青年人播放着塔吉克舞曲。孩子们在巷口放风筝,女人们互相展示手工刺绣图案。这里是生活的港湾,是边疆世界中最朴素的梦想延续。
     我写下:
     “沙雅的春天,
     在一杯热奶茶里升温,
     在巷子里的笑声中,悄悄盛开。”
     沙雅虽地处边陲,却在文艺、非遗保护方面有着出人意料的活力。县文化馆中,我看到了一批年轻人正在学习十二木卡姆、热瓦甫演奏、民间木雕。还有几位汉族姑娘,用皮影戏讲述维吾尔族老人的爱情故事。
     馆长告诉我:“我们不只是保存传统,我们要用年轻的方式说老故事。”在沙雅中学的民族音乐课堂上,汉维两种语言混合的童谣在教室里回荡,一位维吾尔老师教孩子们用汉语讲龟兹的传说。
     我写下:
     “在沙雅,
     文化不是沉睡的遗产,
     而是彼此倾听的语言。”
     傍晚时分,我登上了沙雅县东部的黄沙山。这里既是风沙的起源地,也是城市的天然屏障。俯瞰全城,塔河泛着温润的光泽,烟囱中升起的炊烟,在空中交织成一道道柔和的旋律。
     我坐在山顶,身边是一位来自内地的支教老师。他望着远方说:“你看,城市虽小,但人心很大。”他给我看了他教的孩子们写的作文,“我们要让沙雅变成绿洲,要让沙雅的歌唱得更远。”
     夜色降临,塔河岸边的露天广场上,舞蹈开始了。维吾尔少年跳起旋转舞,汉族姑娘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柯尔克孜少年挥动手鼓,唱起牧歌。大漠边缘,不是沉默,而是希望的鼓点。
     我在《》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58章,沙雅县,记。
     沙中有雅,雅中有梦,
     这是沙漠边缘最动人的一段田园交响。”
     下一站,新和县。
     我要继续沿塔河之路,走进绿洲之间的另一座边城,在更多民族交汇与文明交融的土地上,记录这片大地最真实、最温柔的心跳。
    喜欢。
  

第358章 沙雅县:塔河之畔,沙海回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