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5章 通化:沿江古韵,文化坚韧[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是吴阿蒙。
     列车沿着松花江畔缓缓驶入通化,这座藏身于吉林南部群山之间的城市,恍若一块镶嵌在白山松水之间的玉石,安静、沉稳,却又透出晶莹剔透的光。窗外,一道道山脊延绵起伏,仿佛沉睡的巨兽,守护着这一方天地;河流从城市中穿行而过,江水微澜,不紧不慢,宛若岁月在轻吟。
     我知道,通化并不是一个张扬的名字,它不似长春那般喧闹,不如延吉那样异域,但它自有一份山水给予的坚韧,一种地域文化孕育出的从容。
     走进通化,像走进一本泛黄的古书,也像走进一幅慢慢铺展开来的山水长卷。在这里,我将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的纹理,用文字记录人与自然的深情对话。
     一、沿江古韵:松花江畔的历史回响
     通化依江而生。松花江在这里如一条柔美的丝带,将整座城市温柔地缠绕。它滋养着通化的土地,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
     清晨,我沿着江畔古道行走。江水在雾气中缓缓流动,两岸的柳树被风轻拂,仿佛有人在低声诉说往昔。老街的青石板路依旧保存完好,两侧是上世纪中叶的欧式小楼,灰砖红瓦,斑驳的墙面如同时光在书写的诗篇。
     在一家老茶馆里,我遇见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说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话,手中捧着盖碗茶,讲述通化抗战时期的故事——铁路游击队、地下联络站、秘密的碉堡。“那会儿,山林里藏的不是传说,是活命的机会。”
     我听得入神,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骨子里,流淌着的是一条不屈的血脉。
     我写下:
     “通化的江水,不仅流淌着山川的灵气,
     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荣光;
     它温柔如诗,却也刚毅如史。”
     二、文化瑰宝:傩舞与地域风情
     通化的文化,是一朵在群山中悄然绽放的花。
     尤其是满族的傩舞,这种古老的民俗艺术至今仍活跃在通化各地。那天,我恰逢辉南县举行傩文化节,便有幸目睹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演绎。
     锣鼓声起,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脸上是浓墨重彩的面具。他们时而猛兽般跳跃,时而如神灵附体,仿佛正穿越时空,在驱邪逐疫,也在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观众席上,孩子们睁大了眼睛,老人则轻轻点头微笑,像是回忆起童年的一幕幕。
     表演结束后,我采访了一位70多岁的傩舞传承人,他语气坚定:“我们这套舞,从先祖就传下来了。跳得不是热闹,是信仰,是守护。”他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了拍那张面具,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重量和时间的温度。
     我写下:
     “傩舞的鼓点,敲响了岁月的门扉,
     民族的魂魄在舞步中复苏;
     在通化的山野之间,
     信仰与生活,共舞千年。”
     三、自然之美:山林湖泊的诗意画卷
     通化是山的城市,是水的城市,更是风的城市。
     我驱车前往通化东部的辉南县,一个藏在深山里的湖泊——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山环水绕,湖泊众多,常年被雾气轻抚,宛如人间秘境。
     走在林间栈道上,阳光穿过高大的红松洒在地上,斑驳陆离

第275章 通化:沿江古韵,文化坚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