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6章 菏泽:牡丹不语,枝头有光[2/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他说:“四十年吧,以前是用担子挑着村村走,现在年轻人不爱听了,我就在这儿说。”
     “您不累吗?”
     他摇摇头:“不说,我才睡不着。”
     那一刻我意识到,有些人并不需要时代承认他,只需一张旧鼓与一群孩子,就是最响的回声。
     我写下:
     “菏泽的声,不靠喧嚣存活,
     而是靠一代代人,低声讲述;
     这里的英雄,不在电视上,
     在田埂边的鼓面里。”
     四、牡丹区夜市:锅气与人情的碰撞
     第四晚,我回到菏泽市区,在牡丹区的夜市随意走走。
     摊位上五花八门,小吃叫卖声不绝于耳。我坐在一家老字号面馆里,一位阿姨正在忙着下面、添汤、吆喝。
     我点了碗羊肉汤,她熟练地舀、撒、盖,一碗热腾腾送到我面前。
     “坐吧,吃完再走,外头冷。”
     我与她闲聊,得知她丈夫是退伍军人,三十年前回来,两人一起做面条,现在孩子在外地上大学,店里只靠他们老两口撑着。
     “生意不好做了,年轻人不爱吃手擀面了。”
     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关了?”
     她笑了:“有老顾客啊,每晚都来,要是没了,他们得说‘那味儿哪去了。”
     原来,这夜市里,不止有味道,还有人和记忆共存。
     我写下:
     “菏泽的夜,不是繁华的装饰,
     而是锅铲敲出的生活节奏;
     她的市声,不喧嚣,却不肯熄,
     因为那是家和人的连接。”
     五、牡丹亭下:无声处的千层人生
     最后一天,我来到一座偏僻小园——“牡丹亭遗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和昆曲无关,也和汤显祖无关,它只是个叫“牡丹亭”的安静园林,亭下刻着“清、和、雅、真”四字。
     我独自坐了一下午,园中静极了,只有风吹叶响,阳光照在不规则的石台上。我摊开《》的地图,在这里写下了“第246章”。
     我突然意识到,我写过的许多城市都有“盛名”,但像菏泽这样,安静地站在“省份的角落”,不争名、不争势,只将花开花落、锅碗瓢盆、人来人往酿成一章,却最令人怀念。
     她像牡丹,不语,却有人记得。
     尾声:一瓣未落,心已向南——地图落笔,下一站济宁
     黄昏时,我再次回到曹州牡丹园。天边有些晚霞,老园丁还在园里修枝。
     我问他:“您还回家吗?”
     他说:“回啊,明天一早还得来看花呢。”
     我笑了笑,向他挥手。
     我摊开地图,在鲁西南的边角写下:
     “第246章,菏泽已记。
     她以花名天下,却以人留我;
     她不求繁华,却在冬日里,给我一口热汤,一段旧腔,一枝未开的光。”
     下一站,是济宁——一个孔孟之乡、书香气最浓的城市。我要走进千年儒风,看一看圣人留下的路,在黄河支流旁继续前行。
     我提起背包,轻声说:
     “花已默,人犹念——济宁,我来了。”
    喜欢。
  

第246章 菏泽:牡丹不语,枝头有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