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6章 延安:窑洞之上,信仰之火穿越黄土的时代回响[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是吴阿蒙。
     当我踏入延安,一种无法言说的肃穆便悄然升起。
     这里不是一座城市,它是一面旗帜。
     它不是一块地名,它是一种信念。
     从铜川出发,我沿着黄土高原北上。一路上,风吹过沟壑与山梁,车轮滚动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初入延安,看到那熟悉却从未亲眼见过的宝塔山伫立在黄河以北的丘陵间时,我的心跳似乎慢了下来。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行走,这是一次致敬。
     致敬那些曾在此咳嗽、写作、争辩、饥饿却依然点灯的人。
     致敬那段用黄土与信仰垒成的历史。
     一、宝塔山下:一尊沉默的灯塔
     我第一站是宝塔山。
     晨光照在山顶,那座宝塔仿佛一支高举的手指,指向更远的天。
     我站在山脚,遇到一位老先生。他穿着旧式中山装,拄着拐杖,正仰头望塔。
     他看出我是外地人,问我来做什么。
     我说:“来听听黄土说了什么。”
     他轻轻一笑:“那你得先闭嘴一会儿。”
     我跟他一同登山,一步步踩在青石阶上。他说:“这塔,不是给你看的,是给你想的。”
     山顶风大,我站在塔下,望着延河流淌、青山环绕,忽然懂得——这片土地虽沉默,但每一寸都刻满脚印,每一刻都燃烧过希望。
     我写下:
     “延安的塔,不是灯塔,
     却照亮一个时代的方向;
     她不靠光芒取信,
     她用土、血、静默、坚持,
     让理想爬上山顶。”
     二、杨家岭窑洞:墙上的照片与空中的呼吸
     第二日,我走进杨家岭。
     窑洞依山而建,一排排土黄,低矮却干净,像是时间亲手挖出来的穴居,又像是理想借来的庇护所。
     我站在一间保留完好的窑洞前,抚摸那粗糙的墙面。桌上摆着煤油灯、棉被、一本翻旧的书,还有那张经典的照片——几位领袖在寒冬中微笑合影。
     讲解员是位二十出头的女生,声音不高,却铿锵有力:“这不是纪念馆,这是当时的作战室、夜校、编辑部、厨房。”
     我问她:“你觉得当年的他们怕吗?”
     她说:“他们怕。但比起怕,他们更懂得相信。”
     我看向那空荡的窑顶,仿佛听见笔尖刮纸的声音、纸灯跳动的微光。
     我写下:
     “延安的屋,不讲豪华,
     只问能不能遮风写字;
     她的墙,不厚,
     却能靠信仰保暖。”
     三、枣园旧居:一棵老树下的光影回响
     午后,我来到枣园。
     这里比杨家岭更加僻静,房屋间种着一排排枣树,叶子已泛黄。风吹过,枣落满地。
     我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院子里扫落叶。他是管理人员,祖上就住在附近。他告诉我:“这

第226章 延安:窑洞之上,信仰之火穿越黄土的时代回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