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6章 蚌埠:一座桥的命运——通南北、聚百川的江淮之眼[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是吴阿蒙。
     从阜阳踏上东行之路,车窗外的麦田渐渐让位于大片的湖泊与湿地。江淮平原在这里稍稍收紧脉络,将水与路、人与货、南与北,悄然汇聚于一座城市。
     蚌埠。
     一座因为一座桥而兴起,又因一列列火车而通南北的城市。她没有扬州的婉约、也不似南京的厚重,但她是江淮地带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城市之一。
     我翻开《》地图,在淮河之滨、龙子湖畔、桥梁交汇的枢纽点郑重落笔:
     “第186站:蚌埠。
     她是一座桥,但不仅仅是桥;
     她是一个口岸,但远不止货物。”
     一、蚌埠铁路桥:火车轰鸣中的时代信号
     我来到蚌埠铁路桥下,那是座历经风雨的老桥,曾是南北交通的命脉。铁轨在阳光下泛出铁锈色的光芒,一列绿皮车缓缓驶过,轰鸣声如历史的喘息。
     我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几十年前,肩挑手扛的搬运工人在桥头吆喝;也仿佛看见那一封封来自北方工厂、南方码头的信,随火车带来未来的希望。
     一位铁路退休工人坐在桥下的石墩上晒太阳,他指着远方说:
     “你看,这桥啊,不光过火车,也让我们家人能回家。”
     我写下:
     “蚌埠的铁轨,不只是通向远方的路,
     更是南北文化第一次正面相遇的手势。”
     二、龙子湖畔:水中之眼,梦中的镜
     城市的正中心,有一片辽阔的湖——龙子湖。
     湖水静静流淌,似镜似梦。湖边的跑道上,有老人打太极,也有年轻情侣在拍照。湖心有亭,映着天色,有种说不出的清逸。
     湖的东岸,有一块碑刻,上面写着“龙子吐珠,泽润四方”。
     我在湖边坐了一整个下午,看着城市的倒影变幻,从午后白光到傍晚金黄,再到夜里浮起灯火。
     我写下:
     “蚌埠的湖,不靠山之伟岸,不凭水之汹涌,
     她以一片平静,承载所有奔波后的歇息与回望。”
     三、张公山旧镇:市井之中,风骨不散
     第三日,我走进张公山旧镇。
     小巷里卖豆腐脑、锅贴的摊点依旧,炊烟在屋檐上弯出老蚌埠的轮廓。年久的石板路上,有店家铺着老式棉布,也有书摊摊主在卖旧版连环画。
     一位卖烧饼的大爷告诉我,他祖上三代都在这里做吃食,“我们不讲花样,只讲良心。一个烧饼,香得要靠传承。”
     我尝了一口他手里的烧饼,酥香中竟有淡淡酒味,他说那是老酒面发出来的。
     我写

第186章 蚌埠:一座桥的命运——通南北、聚百川的江淮之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