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2章 达州:巴山隐语,渠水通天——川东北脊梁的力量之章[1/2页]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从南充出发,我沿渠江而上,跨过巴山余脉,火车像在绿色迷宫中穿行。窗外是重峦叠嶂、层层梯田,时而入隧道,时而见云峰,仿佛穿越到了另一种地理节奏中。
     车过宣汉,雾气轻拂车窗,我终于抵达了达州。
     这里是川东北的心脏,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是连接四川与陕西、重庆的战略通道;也是能源腹地、红色老区、山水城市与工业之都的复合体。
     达州不是第一眼的热情城市,但它像一块暗色矿石,表面沉静,内核滚烫。
     我翻开《》地图,在渠江之上、米仓山南麓、东西板块分水岭落笔,写下:
     “第152站:达州。她是山水的骨头、民族的回声、能源的心脏;
     她不说话太多,却做事极深;她不靠外表,却挺得住风雨。”
     一、巴文化遗址:在隐秘中绵延的血脉回声
     我第一站去了达县区的大寨山遗址群。
     这里曾是巴人聚居之地,古代巴国在此繁衍生息、铸铜制器、凿山而居。山上风声清远,一队考古志愿者正在忙碌,周围是已清理出的土台与碎陶片。
     我站在一块铭刻“巴山遗骨”的石碑前,闭上眼,仿佛听到远古铜鼓的轰鸣回响在山谷。
     当地一位土着老人告诉我:“我们这儿人不多话,但骨头硬。巴人不靠围墙,是靠喊声传消息的。”
     我问:“你觉得我们今天还像巴人吗?”
     他笑着:“活法不一样,骨气还在。”
     我写下:
     “达州的历史不靠碑记,而靠一种山中呼应的质感;
     她像巴人:有地势的困,却有内心的放,
     不求中央,却自成王国。”
     二、渠江岸畔:水道交错处的民间秩序
     第二天,我来到渠江老城段。
     这条江贯穿整个达州,素有“巴渠走廊”之称。江水并不清亮,但缓而有力,两岸是密布的老街、码头、集市。小贩沿街叫卖,河埠边几位老人正扎着小木筏修补麻绳。
     我站在达川区长田坝码头,看着一艘载满矿石的小船缓缓驶入江心。船主是中年汉子,晒得黝黑,声音响亮:“你别看这江平,其实底下全是脉络。”
     我问他:“你说的是水路,还是人的路?”
     他说:“都是。”
     我写下:
     “渠江像达州人的性格:表面沉静,内里有流;
     看似低调,实则通天通地、四方可达。”
     三、红色记忆:从陈列室走出的隐忍意志
     第三天我去了万源保卫战纪念馆,这里记录了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东北阻击敌军的一场硬仗,数万战士血洒山地,守住了通向陕甘的命脉。
     纪念馆外是一座石碑,上刻:“万源保卫中华魂”。
     讲解员是一位退役军人出身的老者,他低声说:“这里是红军最不想打的地方,也是最难打下的地方。”
     我问:“为什么?”
第152章 达州:巴山隐语,渠水通天——川东北脊梁的力量之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