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7章 北海游(七)[2/2页]

我在抗日卖军火 海棠花开在冬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动机而言,德国二战时期的优质燃料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燃烧需求。发动机能够按照正常的工作循环进行运转,燃料在气缸内的燃烧过程虽不能达到最理想状态,但可以维持车辆的基本行驶功能。
     然而,德国在战争后期,随着资源短缺和生产条件恶化,部分燃料质量严重下滑。一些汽油的辛烷值跌至 75 以下,柴油中杂质含量大幅增加,甚至出现未完全转化的固体颗粒。当这些质量较差的燃料被加入现代落后车辆发动机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杂质会堵塞燃油滤清器,导致燃油供应不畅,发动机可能出现动力不足、频繁熄火的现象;未完全燃烧的物质还会在发动机内部形成积碳,附着在活塞、气门等关键部件上,长期使用会加剧发动机磨损,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发动机故障无法运行。 英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在二战时期的炼油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炼制的优质汽油辛烷值通常在 78  82 之间,柴油的十六烷值约为 48,在各项性能指标上较为均衡。
     英国的优质燃料对于现代技术指标不是很高的车辆发动机来说,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动力输出。车辆可以正常启动并行驶,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能够维持在一定的稳定状态。
     但是,英国在战时为满足庞大的军事需求,也生产了部分低质量燃料,这些燃料的硫含量极高,远远超出了现代发动机能够承受的范围。
     现代车辆发动机,即使是技术指标不高的型号,也配备了基本的排放控制系统。高硫含量的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不仅会严重污染环境,还会对发动机的排放控制系统造成损害,导致催化转化器失效,排气系统腐蚀,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与美、德、英三国相比,日本和苏联在二战时期的燃料质量则相对较差。日本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炼油工业受原料供应不稳定和技术限制的影响,生产的汽油辛烷值大多在 70  75 之间,柴油杂质多、含蜡量高,低温流动性差。
     苏联虽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受限于落后的炼制技术和陈旧的生产设备,其生产的汽油辛烷值徘徊在 72  76,柴油十六烷值不足 40 。
     这样质量的燃料,对于现代车辆发动机而言,几乎无法正常使用。低辛烷值的汽油在发动机内极易发生爆震现象,打乱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节奏,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加;
     而杂质过多、性能不稳定的柴油,会导致燃油喷射系统堵塞,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黑烟和积碳,严重损害发动机内部零件。这些车辆发动机可能会出现启动困难、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在短时间内就因燃料问题而损坏,无法继续运行。
    喜欢。
  

第737章 北海游(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