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63章 拿奥卡河导弹忽悠我?[2/2页]

我在抗日卖军火 海棠花开在冬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皆被纳入威慑范围,迫使西方不断调整军事部署与防御策略。除苏联军队外,保加利亚、原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军队也装备了该导弹。
     奥卡河导弹作为苏联军工智慧的结晶,在性能上堪称近程战术导弹的巅峰之作。它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这使其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从行军状态转入发射准备仅需8分钟,极大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
     导弹全长7.2米,弹径0.97米,发射重量3.8吨,却能携带重达482公斤的战斗部,可根据不同作战需求换装高爆弹头、集束子母弹、钻地弹等多种类型。
     在制导系统方面,奥卡河导弹配备惯性制导、地形匹配修正与光学景象匹配制导,使其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达到30米级,若采用景象匹配制导,误差更是能缩小至2米以内,这种精度在当时的战术导弹中极为罕见。
     此外,其最大射程可达4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高达9马赫,让敌方防空系统极难拦截,无论是打击敌方指挥中心、装甲集群,还是机场等关键目标,都能发挥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这样一款性能卓越的导弹,却因政治博弈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该条约名义上限制5005500公里射程的陆基巡航与弹道导弹,但美国却以“威胁欧洲安全”为由,将本不属于中程导弹范畴的奥卡河导弹强行纳入销毁名单。
     美国此举背后,是对奥卡河导弹强大性能的忌惮——其高精度与远射程,足以对北约部署在欧洲的军事设施构成直接威胁。当时的苏联正处于经济困境与政治动荡之中,面对美国的强硬施压,不得不妥协。
     1991年前,苏联按照条约要求,拆解了106辆发射车与339枚奥卡河导弹,甚至连其前盟友手中的同款导弹也在美方的监督下尽数销毁。
     在拆解现场,无数技术人员看着凝聚心血的装备化为废铁,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时光流转,到了近些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俄罗斯出于战略需求,开始重新审视奥卡河导弹的价值。
     随着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周边安全压力骤增,其急需一款高精度、高突防能力的战术导弹来强化边境威慑力。
     奥卡河导弹的优异性能再次进入俄罗斯军方视野,重启其生产线的呼声渐高。然而,现实却给俄罗斯泼了一盆冷水。
     多年的经济困境,使得俄罗斯在军事研发与生产上的投入捉襟见肘。重启奥卡河导弹生产线,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用于重建生产设施、召回技术人员,还需投入大量资源对导弹进行现代化升级,以适配当下的作战需求。而且俄罗斯手里还有一个正在研发的伊斯坎德尔导弹。
     其实现在俄罗斯大名鼎鼎的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研发开始于 1988 年,是为了替换射程只有120公里的 “圆点” 战役战术导弹系统。
    喜欢。
  

第663章 拿奥卡河导弹忽悠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