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观上看,T40保留了T34经典的倾斜装甲布局,但在细节上进行了优化。其车体正面装甲倾斜角度进一步增大,达到了65度,装甲厚度也提升至110毫米,这使得其等效装甲厚度超过200毫米,极大地增强了对敌方炮弹的抵御能力。
T40坦克炮塔依旧采用跟T34一样的铸造工艺,不过形状更加圆润流畅,减少了被弹面积,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到130毫米,防护性能得到显着提升。 动力系统方面,T40换装了一台改进型的V 2 40柴油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在保持T34原有发动机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和燃烧效率,将最大功率提升至600马力。与之匹配的新型传动系统,使得T40的机动性大幅提高。它的公路最大时速可达50公里,相比T34有了明显提升,越野时速也能稳定在35公里左右,能够轻松适应各种复杂地形。
在火力配置上,T40配备了一门全新设计的85毫米D 5T坦克炮。该炮身管长度达到了56倍口径,相比T34的76毫米火炮,在威力和射程上都有质的飞跃。
发射普通穿甲弹时,炮口初速可达900米/秒,在1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6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若使用新型的高速穿甲弹,穿甲能力更是能提升至180毫米以上,足以对德军现役的主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同时,T40还装备了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用于对付近距离的步兵和低空目标。
火控系统是T40的一大亮点。它首次采用了从八路军的虎式坦克仿造来的简易的光学测距仪和火炮稳定器。光学测距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目标距离,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火炮稳定器则使T40在行进间射击时的精度得到了显着改善,让坦克能够在运动中更有效地打击目标。
苏联红军对T40寄予厚望,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测试和实战检验后,迅速将其投入量产,并计划逐步替换部队中大量老旧的T26坦克。
但是结果是尽管 T 40 坦克性能卓越,可复杂的生产工艺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严重阻碍了苏联大规模量产的进程。苏联的军工生产线在全力运转下,每月产出的 T 40 数量依旧远远无法满足前线部队的迫切需求。
反观 T 34 坦克,它虽要比T40性能差很多,但胜在生产工艺成熟、流程简便。苏联的各大兵工厂对 T 34 的制造都不陌生,零部件供应也相对充足。
在严峻的战争形势逼迫下,苏联高层无奈做出决定,把T26的生产线紧急升级成T 34 的生产线,以解燃眉之急。一时间,原本已被计划被扔进垃圾堆的 T 26生产车间再度热闹起来,机器轰鸣声日夜不绝。
而林毅计划给八路军换装的坦克就是毛子仓库里的T62坦克,苏联那边退役封存的 T62 数量众多。林毅的建议是,既然要换代,这些即将被替换下来的装备,能卖就卖,既能回笼资金,又能在国际局势中巧妙周旋。
吃两家不好么,用德国人压苏联人,用苏联人再要挟德国人,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谋取最大利益。
两个小时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约瑟夫专用的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近乎窒息。回到两个小时前,约瑟夫收到潘友新的电报后,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一般,久久无法回神。他深知,这份电报所揭示的局势,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随时可能将苏联苦心经营的战略布局炸得粉碎。
于是他马上又召集了在莫斯科的委员们开会,很快,在莫斯科的委员们就到了约瑟夫的会议室里,约瑟夫等所有人都到齐后才缓缓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各位委员,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忧虑。
约瑟夫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令人压抑的沉默:“同志们,这份来自驻华大使潘友新的电报,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我就直接说了,德国人正在拉拢华国方面,试图东西夹击我们苏联。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立刻商讨出应对之策。”
说着,他将电报轻轻放在会议桌上,电报上的字迹仿佛都在散发着令人不安的气息。 委员们传阅着电报,会议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传阅看完电报后,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没有人敢轻易开口,似乎生怕打破这份寂静后,会引发更可怕的连锁反应。
过了许久,约瑟夫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如何应对?”
约瑟夫说完后的五分钟内,会议室瞬间陷入了一种近乎死寂的氛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屏气敛息,连呼吸声都被刻意压低,生怕打破这份令人胆寒的宁静。窗外,莫斯科的寒风呼啸着,吹打着窗户,发出阵阵声响,仿佛也在为这严峻的局势而哀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时,贝利亚微微向前倾了倾身子,他非常了解约瑟夫此时内心的纠结。他知道,约瑟夫一方面想要维护苏联的利益和尊严,不愿轻易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
另一方面,又担心华国真的与德国合作,苏联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贝利亚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各位同志们,我们都知道,列宁同志曾经承诺归还从华国抢来的土地。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审视这一承诺。执行先领导的既定政策,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华国的紧张关系,避免他们倒
第584章 三国博弈(五 六)两章合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