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阴违,阻挠王师,恐生变故。届时,本王纵有千军万马,若被卡在这咽喉之地,进退维谷,不仅贻误战机,更愧对皇兄信任啊!”
他将利州问题抛出来,既是实情,也暗示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潜在的“被阻挠”风险,将可能的“主动进攻”包装成“被迫反击”。
张承业眉头微蹙:“利州之事,大王所虑不无道理。朝廷旨意昭昭,若地方官吏真敢抗命阻挠王师,其罪当诛!大王手握圣旨与王命旗牌,当临机决断,以雷霆手段震慑宵小,确保讨逆大业畅通无阻!”
他这番话,既肯定了朝廷权威,也赋予了李倚在特定情况下的“执法”权力,态度看似公允,实则已将李倚可能对利州动武的“正当性”铺垫出来。
“监军此言,实乃金玉良言!”李倚适时露出感激和遇到知己的神情,“有监军在此坐镇,本王心中踏实许多。” 他话锋再次一转,语气变得深沉而略带忧愤,“只是,监军啊,你我皆知,这天下纷乱,藩镇割据,皇兄在长安…亦是如坐针毡。
田令孜、陈敬瑄之流,不过是冰山一角。朱温、李克用…哪一个不是拥兵自重,视朝廷如无物?” 他开始将话题引向更宏大的层面,试图唤起张承业对李唐江山倾颓的忧思。
张承业沉默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楚,但很快恢复平静:“大王所言,乃社稷之痛。正因如此,圣上才殚精竭虑,欲借此次伐蜀,重振朝廷纲纪与威望。大王身为宗室柱石,肩负重任,此番西征,意义非凡。”
他将话题巧妙地拉回伐蜀本身,并再次强调“宗室柱石”和“朝廷威望”,提醒李倚不要忘了本分。
李倚深深看了张承业一眼,捕捉到了他那一闪而逝的忧国之色。
他长叹一声,声音带着几分沧桑和无奈,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监军说的是。正因这天下板荡,正因皇兄艰难,我等身为李唐子孙,才更应挺身而出!本王不才,愿效仿太宗皇帝,提三尺剑,扫平不臣,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他刻意抬出太宗皇帝,既是表达志向,也是一种隐晦的自我标榜。
“纵使前路荆棘密布,纵使宵小环伺,本王亦无所畏惧!只求上不负列祖列宗,下不愧黎民百姓,中能替皇兄分忧解难!至于个人荣辱得失…”
他摇了摇头,语气无比诚恳,“本王从未放在心上。只愿此战功成,能为朝廷在西川钉下一颗牢固的钉子,让皇兄能稍舒愁眉,便是本王最大的心愿了。”
这番话,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社稷为皇帝的悲情英雄,将夺取西川建立根基的行为,完全包装成“为朝廷钉钉子”。
喜欢。
三百四十八章 张承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