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崖上的法杖仍插在岩层中,杖尖与地脉接触的微光尚未熄灭。沈逸的神经接口已脱离战斗状态,但意识并未抽离。他没有回应频道里林悦的呼喊,也没有去看主控台崩解后的数据面板。他的手指在控制环上轻轻滑动,调出赛后全息战术图谱,将镜头锁定在静音领域爆发前的十二秒。
他屏蔽了所有个人操作高光片段,只保留三段关键节点:信道重建的时序逻辑、属性转移协议的触发窗口、震荡弹双爆的节奏控制。这些不是炫技,而是可被拆解、分析、复现的战术骨架。他将标记完成的数据包命名为《静音反制框架v1.0》,上传至联赛战术共享库。
提交瞬间,系统“潜力挖掘预警”轻微震动,一行提示浮现:【多源访问请求预载,分析需求峰值将在6小时内触发】。他没有多看,关闭界面,摘下头盔。
赛场外的喧嚣正通过通风管道渗入休息室。掌声、解说声、观众的呐喊混成一片,但沈逸的注意力仍停留在那句未说完的“不对”上。陈宇在赛后数据面板前的停顿,不是情绪波动,而是认知重构的前兆。他知道,这场胜利的意义,已经开始溢出比赛本身。
同一时间,电竞研究机构“深蓝智库”的分析室内,六块主屏同步加载沈逸战队的神经协同数据流。研究员将静音领域期间的12秒拉成慢速回放,逐帧比对三名队员的操作轨迹。
“信号中断状态下,他们用了矿石导波链作为物理中继。”主分析师指着左翼裂隙的坐标点,“这不是加密通信,而是利用高导波矿石的天然共振频率,构建临时信号通道。原理类似声呐,但精度要求极高。”
副手调出新队员的控制环记录:“他在12秒内完成了坐标接收、路径规划、震荡弹贴附、引爆时机控制——全程无语音指令,仅靠视觉编码和神经预判。”
“这不是团队配合,是思维同步。”主分析师低声说,“他们不是在打配合,是在共享同一个战场模型。”
数据被整理成报告,标题为《论非信道协同的可行性突破》,署名“深蓝战术推演组”,发布时间定在赛后两小时。
与此同时,联赛官方直播间正在重播比赛录像。苏瑶坐在解说席,面前是三块分屏:左侧是全局视角,中间是“夜莺”的操作流,右侧则是神经延迟与决策响应的对比图谱。
她将画面定格在静音领域开启的瞬间:“很多人在讨论‘夜莺的反应速度,说她是靠系统预判。但我想问一句——系统能告诉她在哪块矿石上建立中继吗?能指定震荡弹的引爆频率吗?能计算出陈宇突进时的步距偏差吗?”
她切换画面,调出“夜莺”在碎石区突进的轨迹线:“她的走位不是随机闪避,而是基于敌方火力预判的贝叶斯路径优化。每一步都压缩了对方0.03秒的反应窗口。这不是运气,是计算。”
镜头切到林悦护盾被击中的那一帧,苏瑶放大能量波动曲线:“你们看这里,护盾在被‘区域压制击中的前0.5秒,有一次微充能。这不是系统自动补正,是‘夜莺通过属性转移协议,将隐藏身份的加成定向注入护盾系统。她没有用这份增幅保自己,而是给了队友。”
她停顿片刻,声音低了些:“这不是一个人的胜利。是她在用整个系统,支撑起一个团队的极限。”
直播间弹幕瞬间刷满。
“这才是真正的指挥艺术。”
“原来我们看到的‘神操作,背后是整套战术体系。”
“夜莺不是女法,是战场建筑师。”
苏瑶没有看弹幕。
第396章 业内的高度评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