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算计。
丰臣秀次以为大明只想让日本内乱?
德川家康以为守住隐忍就能换来喘息?他们都错了。
在萧如薰这里,所谓的“制衡”不过是权宜之计,所谓的“观望”只是等待时机。他心里真正的念头,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决绝——他要趁着大明国力鼎盛,趁着日本尚未统一,彻底打掉这个潜在的威胁,让这片列岛再也没有能力在未来的岁月里,对自己的故国造成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这种想法,在当时的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合常理”。
毕竟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对周边部族与国家,向来以“怀柔”“羁縻”为主,若非对方主动挑衅到忍无可忍,极少会赶尽杀绝。
可萧如薰不同,他带着未来的记忆,深知“养虎为患”四个字的沉重代价。他见过那只“虎”未来会犯下何等滔天罪行,自然不可能再按部就班地走老路。
说白了,换作任何一个带着完整历史记忆的中国人,穿越到大明这个时代,面对日本,恐怕都会生出类似的念头。
你能想象吗?当一个亲眼见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累累白骨、听过731部队暴行的人,回到了明朝,看到丰臣秀吉的狼子野心,看到那些日后可能演变为倭寇的武士,看到这片孕育了侵略基因的土地,他会怎么做?
恐怕没有谁能真正心平气和地“制衡”下去。打鬼子,不是冲动,不是好战,而是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负责,想要提前斩断那根通往悲剧的链条。
丰臣秀次和德川家康还在为石见银山的得失、为彼此的胜负盘算时,他们不会明白,自己面对的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明君臣。萧如薰的棋盘,比他们想象的更大;萧如薰的决心,也比他们预料的更狠。
这场较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一样的结局。因为在那些冰冷的利益算计之外,还燃烧着一团来自未来的、永不熄灭的怒火。
喜欢。
灭日之心,鬼子不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