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4章 绝笔诉衷肠(下)[1/2页]

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数涌智流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屋内的陈设虽然简陋,却透着一种凄凉的整洁。李明衍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书案上的石板,每一卷都记录着屈原在此地的所见所思。随着阅读的深入,一个孤独而悲壮的身影在众人面前渐渐清晰。
     34;平观此闸三月有余,终悟白起布局之精妙。此闸非单纯之水利工程,乃整个云梦泽改造之关键枢纽。34;李明衍轻声念着屈原的记录,34;开则泄洪,可瞬间冲毁下游楚军防线;闭则断流,可使楚国漕运尽断。更兼配合上游各处机关,进可攻,退可守,实乃不世之杀器。34;
     阿漓听得心惊:34;屈大夫一个人面对如此巨大的阴谋,该是何等的绝望。34;
     李明衍继续翻阅,在一卷竹简的末尾,找到了屈原对《天问》最后章节的技术解读:
     34;39;薄暮雷电,归何忧?39;——此言闸门开启时雷鸣之声,何以不忧?盖因闸门一开,楚国必亡。34;
     34;39;厥严不奉,帝何求?39;——严者,威严也。闸门不受楚国控制,秦帝还要何求?34;
     34;39;伏匿穴处,爰何云?39;——闸门机关隐匿水下,如何得知其详?34;
     读到这里,李明衍心中震撼。屈原不仅发现了白起的阴谋,还将破解的线索巧妙地隐藏在《天问》的最后章节中。每一句看似无关的诗句,都对应着汨罗江闸门的具体技术细节。
     34;先生,您看这里!34;周文在茅屋的角落发现了一个木匣,34;这里面还有东西!34;
     众人围拢过来,只见木匣中放着几卷保存完好的绢帛,上面的字迹工整秀美,正是屈原的绝笔。
     李明衍双手颤抖地展开第一卷绢帛,只见开头写着:
     34;屈平绝笔,以告天下后世...34;
     随着李明衍的诵读,屈原生命最后时刻的内心世界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
     34;平生三大遗憾,至死不能释怀。其一,怀王被秦扣押,平身为臣子,竟不能救主于危难,有负先王知遇之恩。平尝夜不能寐,思索营救之策,然楚国内斗不休,新王听信谗言,平孤掌难鸣,徒呼奈何。34;
     读到这里,李明衍的声音开始哽咽。他能想象屈原夜夜难眠的痛苦,那种明知君王身陷险境却无能为力的绝望。
     34;其二,新王继位,平本欲辅立贤能王子,以重振楚国。然奸佞当道,平言不被信,终致庸碌之主继位。新王顷襄王昏聩无能,听信谗言,疏远忠良,楚国之亡,已成定局。34;
     这段话让众人都感到沉重。屈原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看得很清楚,楚国的衰亡不仅仅是外患,更源于内部的腐败和昏庸。
     34;其三,白起云梦泽布局,平历时三载,虽破解大半,然最终关键之闸门,平力有不逮,无法破解。此闸一成,楚国门户洞开,秦军长驱直入,再无险阻。闸虽巨,机在微。千钧之力,发于毫末。欲寻其源,当观水之所趋。平虽破解前面诸多机关,然功亏一篑,徒留遗憾。34;
     听到这里,庄贾忍不住说道:34;屈大夫已经做得够多了,一人之力能够破解白起大半布局,已是奇迹。34;
     李明衍摇摇头,继续读着屈原的绝笔:
     34;平深知此闸若不破,楚国必亡。然平之门人,因平而受朝廷追查,日渐凋零。今平若不死,则门人永无宁日。平以死明志,一则表忠君爱国之心,二则让门人得以脱身,另投明主,他日或可为国效力。34;
     这段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屈原选择死亡,不是因为个人的失意和绝望,而是为了保护跟随他的门人,为了楚国的未来留下希望的种子。
     在绝笔的最后部分,屈原写下了对后世的期望:
     34;平将毕生所学,尽录于《天问》之中。此诗表面为哲学之思辨,实则暗藏治水之技法、破敌之机关。若有后人得此真传,当能破解白起杀阵,重振华夏水利。34;
     34;平之门人中,有志者三五人,平已嘱其远走他方,待时机成熟,再出为国效力。平死之后,望能有贤者继承平之遗志,完成平之未竟事业。34;
     34;平虽死,然平之志不死;平之身虽亡,然平之道不绝。后世读此者,当知平心在黎民,情系社稷,纵死无憾!34;
第254章 绝笔诉衷肠(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