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4章 三分归一统(下)[1/2页]

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 数涌智流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甬道内的石室比众人想象的更加宏伟。当所有人都进入这个奇特的水下气室后,防水火把的光芒照亮了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古老文字和精细图案。整个石室呈圆形,高约三丈,周壁皆以青石砌成,每一块石材都经过精心打磨,缝隙之间严丝合缝。
     李明衍举起火把仔细观察,发现石壁上的文字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极其古老的文字,笔画简朴,应该是大禹时代留下的;另一些是可被阅读的当世文字,看来是墨子的手笔。
     34;阿漓,你来看看这些古文字。34;李明衍招呼道。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解读墙上的文字。。
     34;禹王在这里记录了什么?34;李明衍关切地问道。
     阿漓的声音有些颤抖:34;禹王说:39;水性就下,不可逆而行之;地势有高下,当顺而导之。凿渠引流,非与天地争,乃与天地合。39;34;
     阿漓继续翻译着:34;川流有高下,地势有缓急。欲通舟楫,当察其势,量其力,因其便,成其功。凡开河渠,先观水之所从来,所欲至,然后度地形,计工力...34;
     34;这是在讲运河的设计原理!34;李明衍惊叹道。石壁上的图案与文字相互呼应,详细记录了如何根据地形测量结果,计算合适的河道宽度、深度。
     34;你们看这里,34;彭越指着一组特别复杂的图案,34;这些好复杂的是啥呀...34;
     34;是船闸!34;李明衍一眼就认出了,34;这是最早的船闸设计图!34;
     石壁上清晰地描绘着分级船闸的工作原理:当船只需要通过不同水位的河段时,可以利用闸门控制各段水位,让船只如同爬楼梯一般逐级上升或下降。
     周文和庄贾虽然不如李明衍那样精通水利,但作为墨家弟子,他们对机械原理有着敏锐的感知。看着这些精妙的设计,两人都露出了震撼的神色。
     阿漓停顿了一下,继续解读:34;大禹说:39;治水之道,非征服自然,乃与自然合作。水有其性,不可强改;地有其势,不可硬夺。唯有了解水之性情,顺应地之形势,方能成大功而不留后患。39;34;
     34;但大禹也不是完全消极的,34;阿漓继续解读,34;他在这里还说:39;人力虽有限,然配合得当,亦可移山倒海。关键在于找到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点——既不妄自改天换地,也不消极等待天命。39;34;
     庄贾点点头:34;这就是墨家39;非命39;思想的源头啊。人定胜天,但这个39;胜39;不是征服,而是理解和合作。34;
     李明衍听得入神。作为现代的水利工程师,他深知这种治水理念的先进性。在两千多年前,大禹就能提出如此超前的生态水利思想,确实令人震撼。
     随着阅读的深入,阿漓的神情越来越激动,最后竟至于眼中含泪,34;禹王在这里明确提到,他的治水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他的意思大意是说:39;观山川地势,自北而南,水脉相连。北地已治,南地待开。然以吾之力,暂难南顾。后世若有贤者,当循遗踪,继续南治。39;34;
     她指着石壁上的一段特殊文字:34;这里禹王特别标注:39;南方百越之地,山高水急,别有机巧。吾已遣人勘察,留有指引,存于更南之地中。若北地有成,当以此法施于南土,必能福泽万民。39;34;
     听到这里,阿漓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34;矩子,禹王说的39;更南之地39;,就是我们越族世代守护的那处古迹!我们的祖先一直传说,那里藏着与中原水利相连的大秘密,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是禹王留给南方的治水指引!34;
     李明衍心中涌起巨大的震撼。这意味着大禹的治水工程远比史书记载的更加宏大,他不仅治理了黄河长江,还为整个华夏大地的水利建设制定了总体规划。更重要的是,这个规划体现了34;天下一家34;的宏伟构想。
     周文和庄贾也被这个发现深深震撼。周文感叹道:34;怪不得墨子先师如此推崇禹王。禹王的治水不仅仅是技术工程,更是天下大同的实践。34;
     34;不错,这正是你们墨子先师的石刻!34;子彻在石室另一侧发现了墨子留下的石刻。相比于大禹古朴的文字,墨子的刻字显得更加工整规范,内容也更加丰富。
     34;墨翟勘察云梦泽水系,记于此...34;
     墨子在水系记录中写道:34;余以三年之功,详勘云梦泽及周边水道。此泽实为长江中游之调节枢纽,上承汉水,下启湘江,东连长江干流,西纳澧沅诸水。春汛时蓄洪,秋冬时济枯,真乃天设之水库也。34;
     周文一字一句地念着,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作为墨家弟子,能够见到先师的亲笔记录,那种感动难以言喻。
     34;先师在这里记录了对整个云梦泽水系的详细勘察结果,34;庄贾也凑过来仔细观看,34;这些数据...太详细了!每条支流的流量,每个湖泊的容积,甚至连季节性的水位变化都有记录!34;
     李明衍看着这些详细的水文数据,心中既敬佩又感慨。墨子不愧是古代的科学巨匠,他对云梦泽的勘察精度,即使放在现代也是相当专业的水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4;但是先师记录的不仅仅是数据,34;周文继续读着下面的内容,声音渐渐变得沉重,34;他在这里留下了一段深刻的感悟...34;
     但更让人震撼的是墨子的哲学思考部分。他在石刻中写道:
     34;吾观禹王遗迹,察其布局,验其功用,深感此非一地一时之工,乃跨越千里、协调九州之大业。北有巨野泽之调蓄,南有云梦泽之汇纳,更有传说中越地、蜀地之遗迹相呼应。此乃上古圣王一统天下、调配民力之明证也。34;
     34;然今日之世,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各据一方,各怀私心。纵有禹王神技,亦难施于割据之世。盖水利大工,非一国之力所能独成,必得天下一心、万民协力,方可成就。34;
     34;吾尝以39;兼爱非攻39;之理说诸侯,然收效甚微。34;
     34;吾尝设想,天下大同必先经天下大乱,分久必合,此或天理耶!若有一君促天下大同,以禹王遗迹为蓝本,重整九州水脉,则旱涝可平,舟楫可通,万民可安。然以今日之势观之,此理想何其遥远!34;
     34;吾有生之年,已勘禹迹两处,知其精妙远胜想象。然九州之大,必有更多遗迹散布各地,吾已力不能及。后来有志者,当循吾之足迹,遍访九州,集禹王智慧于一体,为天下苍生造福。34;
     34;矩子,34;周文试探性地问道

第244章 三分归一统(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