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先生,您说的是韩非?那个法家?34;邓起皱了皱眉,明显有些不解,34;据说他已经...34;
34;我知道,他已经身故。34;李明衍轻叹一声,目光投向远方,34;但韩国朝堂上,还有我想见的人。34;
三日后,三人收拾简单行装,在黎明时分悄然离开了茅舍。邓起赶着一辆朴素的双轮马车,车顶搭着一层简易的凉棚,下面铺着厚实的草垫,虽然简陋,却也足够遮风挡雨。李明衍和阿漓坐在草垫上,看着朝阳从东方缓缓升起,为大地染上一层淡金色的光辉。
他们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山道,避开了秦国主要的关隘。经过三日的跋涉,终于在第四日清晨抵达了秦国与韩国交界的阳城。
阳城是秦国的边境小城,虽称不上繁华,却也因为商贾往来而颇为热闹。城墙不高,却颇为坚固,城门两侧站着神情警惕的秦国士兵,目光如刀,检视着每一位出入城门的行人。
当他们到达城门时,守卫士兵只是随意瞥了一眼他们的34;通关文书34;,便挥手放行。随后又过了一道韩国的边境哨卡,那里的士兵更是草草看了眼文书就摆手示意通过,甚至连检查行李都免了。
越过边境不久,眼前的景象便有了明显变化。秦国境内那些规整划一的农田与肃穆紧绷的气息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的松散与自然。
34;韩地的春天,倒是比秦地来得早些。34;李明衍掀开车帘,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沿途风景。
三月的韩国大地,冰雪初融,万物复苏。道路两旁,新翻的黑土散发着潮湿的气息,偶尔可见零星的绿芽从土中探出头来,怯生生地迎接春日阳光。远处的低矮山丘,翠绿与褐色交织,显示出生命力的逐渐复苏。天空湛蓝如洗,几缕白云悠闲地飘浮着,偶有一两只北归的大雁划过天际,发出清亮的鸣叫声。
行至一处缓坡,李明衍让邓起停下车,三人下车略作休整。站在高处眺望,只见数条蜿蜒的河流在平原与丘陵间穿行而过,宛如上天抛下的几条银色丝带。
34;那是洛河和颍水,34;李明衍指着远处道,34;它们与其他水系一起,在这里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34;
阿漓坐在车厢里,指着远处道:34;你看那些河流,蜿蜒交错,如同大地的脉络。34;
邓起点头:34;韩国水系发达,地势平缓,自古便是粮仓之地。34;
李明衍目光扫过远处的田野。虽然尚未到耕种的旺季,但已有农夫在田间忙碌,为春播做着准备。远处,一座座低矮的夯土粮仓散布在村落间,与茅草屋舍交错排列,勾勒出一幅典型的黄河流域农耕图景。
34;你们看那些灌溉渠,34;李明衍指着田间纵横交错的水渠,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34;引水、分水、蓄水,三位一体,非常巧妙。难怪韩国会出郑国这样的水利专家。34;
邓起撇了撇嘴:34;不过是学了我秦国的法子罢了。34;
李明衍笑而不语。他知道,邓起作为秦人,对韩国自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轻视。
回到车上继续前行,路途渐渐崎岖起来。车轮碾过未经修整的山路,颠簸不已。三人穿过一片低矮的山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巨大的山体横亘在前方,那便是韩国着名的铁山禹山。
铁山山体裸露,赤红色的铁矿石暴露在阳光下,与周围灰褐色的冶炼渣堆形成鲜明对比。山脚下,数十座冶铁作坊鳞次栉比,炉火通明,烟雾缭绕。工匠们手持巨大的铁锤,在铁砧上不停地捶打着滚烫的金属,叮当声与鼓风皮囊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金属的交响乐。
34;强弓劲弩都出于韩国,果然名不虚传。34;李明衍感叹道。
他们停车在一处作坊外,远远观望着匠人们的劳作。只见工匠将木炭熔炼矿石,锻打成各式兵器部件——有锋利的剑刃,有精巧的弩机,还有各种型号的箭头与铁甲。每一件作品都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散发着肃杀之气。
34;他们的铁器工艺确实精湛,34;阿漓轻声赞叹,34;看那弩机的精度,分毫不差。34;
34;哼,不过是取悦秦国的贡品罢了。34;技艺再好,又有何用?徒有锐器,却无勇士持之,终究是枉然。34;邓起嗤之以鼻,34;这些年来,韩国的精铁器大半都送往了咸阳。34;
他转向李明衍,34;先生可知道,我对韩国一向印象不好。这个国家没什么大志向,一向善于耍弄阴谋诡计,合纵连横之间反复横跳,来回搅浑水,非常不可信。34;
李明衍听出了邓起话中的怒意,轻声问道:34;邓起可是对韩国有什么个人恩怨?34;
邓起的眼中闪过一丝悲痛:34;我伯父当年就是在长平之战中死去的。那一战,我秦人对赵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惨烈至极。而秦赵开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韩国在其中阳谋挑唆,将上党之地同时给予秦赵,故意挑起两国争端。34;
34;上党之地?34;李明衍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好奇地问,34;此地何以如此重要,竟能搅动天下大事?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邓起抬头看了看四周,随后勒住马缰,将车停在路边一片开阔地带。
34;先生有所不知,34;邓起跳下车,在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开始在松软的泥土上画图,34;三家分晋之后,赵韩魏三国唇齿相依,犬牙交错。尤其是韩赵两家关系更为亲近,因为韩国祖上曾保护过赵氏孤儿,所以赵国一直是韩国背后的保护国。34;
他在地上画出一个粗略的地图:34;
第90章 绿衣与绿林(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