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声音掷地有声,34;天下人皆知秦国强大,无人能在战场上击败它。但若能让它内耗,耗尽国力,或许可以延缓灭国的命运,给韩国争取一线生机。34;
李明衍一时语塞。他没想到郑国会如此直接地承认。这坦诚让他措手不及,却也让他对这个韩国水利专家肃然起敬。
34;郑先生如此坦白,就不怕我告诉秦王吗?34;李明衍问道。
郑国苦笑一声,又斟满了两人的酒杯:34;我看人很准,李水官不是那种人。况且...34;他的眼神忽然变得深邃而悲凉,34;即便你告诉秦王,结果又能如何?杀了我一个郑国,还会有下一个郑国。只要秦国的铁蹄不停,反抗的火种就不会熄灭。34;
窗外的雨声如同万马奔腾,雷电交加,照亮了郑国饱经风霜的面容,也映照出李明衍复杂的心绪。
34;可是...34;李明衍缓慢地旋转着手中的酒杯,34;如此大型工程,确实能疲秦,但同时也会增强秦国的粮食产量。长远来看,这难道不是助秦统一的举措吗?34;
一阵狂风猛烈地刮过,吹得窗纸簌簌作响,屋内的灯火也随之颤抖,两人的影子在墙上摇曳,如同两个无言的灵魂在对话。
34;李水官说得对,此渠短期或能疲秦,长久看却是壮秦之举。34;郑国的声音忽然变得极为疲惫,透着一种李明衍从未听过的脆弱,34;实不相瞒,我常怀疑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徒劳。我所能做的,不过是让天下大势延缓数十年,争取一线生机。或许事缓则圆,或许另有转机。34;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磅礴的大雨:34;韩非子曾言39;远水不救近火39;。我只是一介术士,非圣人也。即便知道大势难违,我也要为苍生谋一线生机。34;
34;韩非子?34;李明衍心头一震。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着名的法家代表,也是韩国公子。按照历史,他将在几年后入秦,却因被奸人所害而死于狱中。郑国提到韩非子,难道...34;
34;李水官不必惊讶,34;郑国似乎看出了李明衍的心思,34;韩非子乃当世君子,着书立说,影响甚广。能为苍生解忧,正是君子之责。34;
他的语气刻意轻松,却掩盖不住其中的凝重。
郑国突然站起身,走到一旁的架子上取下一卷竹简,递给李明衍:34;此乃引泾入洛渠的详细规划,李水官不妨过目。虽是疲秦之策,但在技术上绝无纰漏,定能造福关中百姓。34;
李明衍接过竹简,轻轻展开。借着灯光,他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记载——渠道走向、坡度计算、水流控制、闸门设计...每一项都精确到令人惊叹的程度。这确实是一份水利工程的杰作,如果建成,必将彻底改变关中平原的面貌。
34;此渠若成,确能改天换地。34;李明衍由衷赞叹,但随即皱眉,34
第19章 雨夜促长谈(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