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匈奴强大后唯一的缺点,就是以后可能反噬大汉。
想要解决,就得让南胡的百姓,从心底里尊重敬佩汉廷。
后世倒是有现成的例子,文化输出是一种手段,控制精英的思想又是一种手段。
同时让南匈奴在经济上高度依赖汉廷,军事上保持高压威慑,还可以驻军。
双方再签订一些互惠互利的条约,譬如牛羊、矿产、军械、建设等贸易。
汉廷再派出将领,协助南匈奴搭建起几支核心军队,核心军队需树立起汉军军魂。
如此便能使南匈奴脱胎换骨,同时无法挣脱大汉的手掌。
将来大汉对外征战,南匈奴能派上用场,对小国施以压力,刘辩也有更多手段。
比如鲜卑某部跟大汉唱反调,刘辩表面笑嘻嘻,第二天南匈奴对鲜卑用兵,第三天鲜卑就得跪着求见大汉皇帝陛下。
对大国也有选项,譬如北匈奴与大汉剑拔弩张,双方谁也不敢先出手,各自调兵遣将摩擦不断。
这时候南匈奴出来挑衅袭扰北匈奴,北匈奴立刻就得收缩防线,陷入尴尬境地,不敢动弹。
郭嘉左右思考,见天子兴致勃勃,便主动拿出地图摊在桌上,指着几个方向道:
“陛下请看,这是南匈奴疆域,与司隶面积相当,实控却不到三分之一,贵族仍占据南匈奴主导,其次,南匈奴城池稀少,人口不到司隶一成,仅有三四十万人,这是陛下选择大力扶持南匈奴所遇到的内部压力。”
“外部压力方面,北匈奴有充足证据表明,他们的重心转向更西之地,鲜卑为心腹大患,如今,南匈奴未实控的领土中,有一半与鲜卑存在争议,目前实控在鲜卑手中,同时,乌桓十分厌恶汉人插手草原……”
“朝廷扶持,代价和成本都颇高。”
“综上,臣以为,南匈奴有存在必要性,关键时刻,朝廷可出兵保之,但没有使其强盛的必要。”
郭嘉的想法很简单,朝廷既然有耗费人力物力去资助南匈奴的本钱,为何不出兵灭了鲜卑?
二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相比之下,吞并壮大自身,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刘辩不这么想。
吞并倒是简单,治理可不是能说的清楚的。
再好的政策,也会被两族之间的一丁点小矛盾冲散。
假如未来有一天,能消灭鲜卑,刘辩是绝对不会要土地的,除非把原住民全赶走。
他会选择两条路。
一,仇恨已经结下,奴隶人家,先把实实在在的好处吃进肚子里,而不是养白眼狼。
二,扶持一个老大,弄个附属国,实行汉教,两三代人之后,后世之君暗示附属国精英阶层,精英呼吁并入大汉,完成合并。
刘辩愿意在凉州玩,是因为凉州本就是大汉领土。
选项一不合适,因为百年羌乱已经证明,你奴隶人家没有用。
选项二更不行,今天他把凉州划出去给人家建附属国,明天士人就要把他喷死。
于是就只剩下了第三条路。
就在刘辩沉思的时候,外面传来禀告,“启禀陛下,太子仆诸葛亮求见。”
刘辩回神,郭嘉上前收起地图,退到一旁站定。
刘辩调整坐姿,道:“宣。”
诸葛亮突然过来,应当是为了好搭档曹操消失
第498章 诸葛亮兴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