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侯爷面子,“何事要奏?”
     黄奎清了清嗓子,朗声道:“臣要奏昨日所下狱之士,皆乃忠直之臣,一心为国,却遭此无妄之灾。太后此举,实乃寒了天下士人之心,尚书道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太后此举却背道而驰!若不加改正,天子所塑造的清明朝堂,将付之东流。”
     话音刚落,申屠家的人出列,义正言辞道:
     “臣附议!太后亲信之人,疏于朝政,我等老臣辅佐天子治理天下,如今民富兵强,天下无不为之称赞,昔日管仲有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如今太后所为,民心尽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一时间,朝堂之上士人们纷纷响应,引经据典,慷慨陈词。
     还有更为头铁的,当场抨击道:
     “天子亲政已有两年,今养病宫中,以太后暂时临朝。太后应当延续昭宁之风,亲贤臣、重士大夫、与民休息,光复我大汉疆域。太后若不加以收敛,则桓、灵二帝党锢之祸再次重演!”
     “……”
     断断续续的,已经有十几名大臣踏出。
     更多的人已经做好准备,若太后不加收敛,他们会接着顶上来。
     太后坐在帘后,脸色没有半点变化。
     她算是看出来了,为何皇帝很少去动老臣。
     哪怕是袁家造反板上钉钉,一大堆老臣涉及其中,皇帝也没挥屠刀。
     大部分交笔钱就回去颐养天年。
     更明白了为何先帝宁愿重用宦官,搞党锢之祸,和士人矛盾激化到完全对立。
     先帝是个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外乡的侯爷,天天过着种地的生活,因为窦太后的一道旨,就莫名其妙成了皇帝。
     继位后先帝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自救,救大汉。
     他整顿吏治,善待百姓,颇有成效。
     但这点成效,根本不足以根除大汉的毒瘤。
     党锢之祸就此开启,驱逐、囚禁士人,用十常侍牵制外戚,试图集中皇权。
     依旧不见成效,最后走上绝路,昏聩的敛财,是在为后人做打算。
     至于刘辩,则采取的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
     朝廷内捧着老臣,八成文职交给士人把持。
     前一秒士人在洛阳乱搞,逼的尚书令下狱,后一秒天子回来给所有人加官进爵,美其名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同时,以皇甫嵩、卢植、朱儁三位忠心且比公的名望之臣,把控关键位置。
     卢植管天下粮草,朱儁把握着北邙数万北军,皇甫嵩节制天下兵马。
     三人本就是比公的车骑,百官无话可说。
     再以贤臣占据一小撮位置,将尚书台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办事机构摆上台面,便完成了权力的初步重组。
     说句不好听的,有皇甫嵩三人加尚书台在手,刘辩便可以稳坐钓鱼台。
     情况如若恶化到失控,刘辩甚至可以造自己的反。
     基本盘确定了,便是取得民心、逐步将从尚书台走出的贤臣送往各地历练,将来慢慢蚕食需要捧着的士人。
     以上是对内。
     对外重用草根武将,军队出现与朝廷截然不同的局面。
     非士族出身的武将占据八成,一口气多出十多位侯爵。
     以上虽稳固了朝廷,但隐患仍旧存在。
     朝廷每年花那么多俸禄,养了一群喜欢唱反调,喜欢仗着资历聚在一起搞事的老臣。
    喜欢。
  

第443章 抨击太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