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卢植做出以下总结:
     “据记载,永和五年全国耕地约为万亩,现存耕地估计万亩,非朝廷耕地可收粮赋,朝廷耕地可收租金,各自比重尚未计算。”
     耕地每天都在变化,比例尤其难算,每天情况都不同。
     比如司隶,耕地以朝廷为主,收的租金占大头,粮赋不多。
     徐州和荆州就完全相反,几乎没有一个子的租金,都是粮赋,问题是还有很多士绅免赋、虚报,具体能收上来多少不好说。
     兖州这种地方又是一个情况,豪强跟朝廷大概占比是一半一半,屯田军仍在奋战,未来朝廷持有耕地会远胜豪强。
     当然豪强可能也会组织人手去开荒,但他们速度绝对比朝廷慢。
     以上所有的预估赋税,卢植都只是估算,因为现实影响因素太多。
     比如青州,虽然只需要交58万石粮赋和4.35亿钱,但他们绝对交不起。
     非要逼着人家要,要么人家抱着一堆人肉来洛阳,要么就造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XT下载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页加入书签
   再比如荆州,你要让人家拿出七百五十万石粮食出来?
     想想就不可能,除非自己派人过去抢。
     统计的目的,是让朝廷做到心里有数。
     知道谁是富家翁,谁是穷小子。
     同样是交一百万石粮食,不能同样对待。
     现有的复杂局面下,等着各州郡交足额的粮食不现实。
     有钱的跟你耍小心思,听话的家里穷还得等你接济。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百姓手里买!
     粮赋再怎么多,也只是按最低三十税一收,百姓手里的粮食才是大头。
     花钱买!
     让新钱进一步流通。
     同时,百姓手里有钱了,就会花。
     光着脚的会买鞋子,光膀子的买衣服,娶不起媳妇儿的娶媳妇儿,原本家里只有一个儿子都养不活的,以后会鼓劲造娃多生。
     现在的时代下,多一个娃家里就多一份劳动力,生的多赚得多。
     什么这刺激那刺激,不如钱来的实在。
     刘辩觉得卢植保守了,先印他个四百亿再说!
     好在造钱坊又建起好几座,刘辩干脆下令道:
     “造钱坊可以学习纺织坊,多招妇女,男人们种地、参军,分工合作。”
     “司金府继续迭代韩侯纸技术,每代的最新技术只应用于新钱上,不对外售卖。”
     “每日司金府、造纸坊定量、登记将钱纸送往造钱坊,造钱坊若是造出来的钱数量对不上,可别怪朕动刀。”
     刘辩站起身,宣布道:
     “御史台、廷尉府、司隶校尉,三方可遣人员监管。”
     “由廷尉审办长工,司隶校尉监管官吏,御史台弹劾,尚书台对御史台弹劾奏疏开辟快速通道。”
     “司隶校尉由前司隶校尉黄琬暂理。”
     还有,他会偷偷派锦衣卫在暗中盯着。
     最后,刘辩寒声道:“催促各州赋税,交多交少,朕至少要看到东西。”
    喜欢。
  

第266章 各州赋税[2/2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