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需要齿轮带动,但古代的齿轮都是大型水车或钟楼用的,精度远远不够。
想要做出一个适配这个链条的齿轮套组,就得比对着链条手动打磨。
跟链条比较起来,齿轮组做起来要简单多了。
用整块熟铁锻造圆盘,直径约六寸,用炭笔在铁盘边缘均匀标记出需要的齿,根据提前做好的链条来决定每个齿的间距需要多大。
匠人带着徒弟们用细锉刀一点点修出齿形,每锉几下就用木制卡尺测量,确保误差不超过一粒米的厚度。
这活难也不难,就是干活的人需要细心,计一舟都跟着上手磨了几下。
这会儿就连参与感也有了。
计一舟动手干活不行,但是作为这个想法的提出者,为这一套动力系统做出指点还是可以的。
现在还在试验阶段,那种多齿轮的套组暂时做出来也不是很有必要,一个简简单单的牙盘加飞轮的组合就够了。
牙盘和飞轮其实就是前齿轮和后齿轮。
如果只要这两个齿轮的话,齿轮做二十四个其实是最好的。
前后都是二十四齿,这样的比例传动最易调试,可以有效地避免初期因齿比不当导致的链条脱落问题。
并且二十四齿轮的自行车蹬踏一圈,车轮也正好转动一圈。
链条和齿轮组做好了,他们才开始想办法搞车架。
车架的材料他们是打算用铁竹复合结构。
选用三年生毛竹,将竹筒纵剖为八片,沸煮去糖防虫,用炭火烘烤至微焦增强韧性,并且趁竹片还热着的时候弯折出弧度,用藤条捆扎阴干。
各部件连接部位他们用的青铜,蜂蜡捏出带内螺纹的管状,用失蜡法浇筑青铜。
接头处用熟铁锤打成薄片,淬火后钻孔留着备用。
车架的结构由于计一舟画的图实在是太简略的,他们两个商量着把图纸完善了一些,最后按照他们一起画出来的图纸打造车架。
三角主架组装不难,就是各种参数要他们一点点慢慢试。
尽管计一舟手上有资料,但是他直接就这么拿出来具体数据未免也太荒谬了。
最后他们把弯了的竹上管插入青铜头管,立管与五通管采用燕尾榫连接,榫头涂蜂蜡增加滑润度,用烧红的铁锥在接合处烫出透气孔,防止胶合时产生气泡。
至于刹车方式,计一舟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委婉地提出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轮缘制动式,另一种是轮毂制动式。
轮缘制动式最易实现,是通过摩擦车轮外缘减速,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就是做出来可能特别容易磨损轮胎。
另一种轮毂制动式,是制动蹄片挤压轮毂内壁来减速刹车,不会损伤轮胎,但是需要非常精密的金属加工。
计一舟这两个法子都像是无意间提出来的一样,怎么选择就要看匠人觉得哪一种好了。
登记一周回去休息了一天过来再看,人家匠人都已经把刹车系统给做了一部分了。
最后还是选择轮毂制动式。
车架做
第492章 寮南州-自行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