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徐大安住,两家现在也不怎么来往。
这一大家子现在就整整齐齐十口人,家里整天都热闹得很。
农闲时期徐大安开着家里的小船出去接送客人赚一点车马费,两个儿子就开着家里的大船出海,能打捞到好东西家里就好过一点,打捞不到家里就自己把捞上来的海产吃了。
平原里边和靠近离山的人吃不上新鲜的海产,他们就会打捞一些拿上去卖。
老爷子他们在就在家养一些牲畜,养大了还能换钱。
一家人劲儿往一处使,家里不算富足,但是也没有特别困难,就是村子里的正常水平的人家。
计一舟又问了一下田地的情况,发现他们这边也有用后来计一舟教的沤肥的方法,粮食有增产,但是跟其他地方比起来还是不够看。
这边的土地被海水给浸咸了,粮食根本就不好种,越是靠近海边的地就越是产量低,只有那些靠近离山但是又远离渭月江的地方能好一点。
但是远离了渭月江,他们平时灌溉又非常不方便,只能靠天吃饭。
关键是他们寮南也没办法大面积种小麦,不然梅雨季节一到,雨水量大,把小麦一泡,全都得死。
种水稻的话他远离渭月江油少了很大部分的水源,实在没办法两全其美。
两人聊天期间,把自己想打听的其他事情也都打听清楚了。
这些问题主要是帮宁元昭问的,身为长官来这么一趟,不就是为了暗访吗?
他们这个县的县令也是一个在任上待了很久的人,刚开始还有心想做点什么,但是时间久了就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在徐大安的描述里,他算不上是一个好县令,毕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也不能就说他是个坏官,毕竟百姓有难他也会真心解决。
不作为不是他不想作为,完全就是他这个人能力不够,使的劲儿都白费了力气。
从他的口中,计一舟了解到,这个村子跟宁家村最开始有些相似,同样的地广人稀,同样的没啥矛盾,一个村几乎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戚。
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村没啥大矛盾的同时也没有特别团结。
计一舟就当听个八卦,听着徐大安说村里那些因为鸡毛蒜皮引发的争执。
并且,他们整个县所有的村镇,几乎都在海边,没有一处是不靠近海的。
计一舟问:“你们这边的椰子多吗?”
徐大安坐直了身子,开始张牙舞爪地比划。
把他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外边到处都是椰子树,家家户户门前也会种上几棵,椰子树还是蛮多的,就是这玩意儿不能抗饿。”
“你们这边椰子好多,”计一舟又问:“你们一般都怎么吃呀?”
说起他擅长的领域,徐大安明显放松了很多,把他自己知道的全都说了出来。
现在的人只是时代发展跟不上后世,但是人也不是傻子,能吃的东西怎么会放着不去研究它的吃法。
有好些吃法是计一舟这个见过大世面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的。
喜欢。
第446章 寮南州-聊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