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者须发的刑罚。蓄发留须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正常状态,此类刑罚采取的是将罪犯的发须强行剃除,使罪犯处于一种明显的非正常状态,并因此感受到痛苦。
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邓太后征召和帝的弟弟、济北王刘寿和河间王刘开五岁以上的子女,共四十余人,以及邓氏家族的近亲子孙三十余人,为他们建立官舍,教学儒家经书,邓太后亲自监督考试,威爱兼施。且诏敕从兄河南尹邓豹,越骑校尉邓康等云:
吾所以引纳群子,置之学宫者,实以方今承百王之敝,时俗浅薄,巧伪滋生,五经衰缺,不有化导,将遂陵迟,故欲褒崇圣道,以匡失俗。《传》不云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末世贵戚,食禄之家,温衣美食,乘坚驱良,而面墙无术,不识臧否,斯故祸败所从来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学,所以矫俗厉薄,返诸忠孝。先公既以武功书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子孙,故能束身修心,不触刑网。诚令儿曹上述祖考休烈,下念诏书本意,则足矣。其勉之哉!
邓氏子弟,素承训诫,虽似保泰持盈,有所顾忌,但声势已是赫耀,宫廷内外,无不曲意趋承。时三公已皆易人,太尉李修,已经去世,后任为大司农司马苞,不久又殁,代以太仆马英;司空张敏罢职,改任太常刘凯为司空;未几年司徒夏勤被免官,进刘恺为司徒,用光禄勋袁敞为司空。三公为汉廷重官,故每有沿革,备叙不遗。敞为故司徒袁安子,廉正不阿,与邓氏子弟有嫌。尚书郎张俊,有私书与敞子,述及省中秘议,当时尚无人知晓。俊有同僚朱济丁盛,品行不修,为俊所嫉,意欲上书弹劾,偏两人得悉风声,转浼同官陈重雷义,代为缓颊。陈雷俱豫章人,向系好友,并有义行,陈重得举孝廉,让与雷义,义当然不受,两人交让数次,太守张云,因相继并举,均得入为尚书郎。乡里有谣传云:“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随笔叙入雷陈交谊,是消纳法。此次为朱济丁盛所托,两人不知他品行失检,只因同僚相委,不便固却,乃转告张俊,乞免奏弹。俊年少气盛,怎肯听从?雷陈亦乐得辞退,复告朱济丁盛。济与盛越加衔恨,遂私赂侍史,使求俊短,得俊与敞子书稿,便即封好上奏。朝廷因他漏泄省事,拘俊下狱,且责袁敞教子不严,交通郎官,策免司空官职。敞愤急自尽,俊坐罪论死。亏得他文艺素优,在狱上书侃侃论辩,邓太后爱他文辞,特驰诏赦免死刑。俊已被刑官推出都门,引颈待戮,死里逃生,可谓侥幸万分。敞子亦得免死,并赐复敞官,仍用三公礼殓葬,继任为太常李合。李合没多久就罢官了,又另外起任卫尉陈褒。司徒刘恺,与李合同时罢免,特简太常杨震为司徒。
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人,其父亲姓杨名宝,研究学习(欧阳尚书)。隐居不仕。
(欧阳尚书是汉代欧阳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又称“尚书欧阳氏学”,属汉代经学流派之一,由伏生所传今文经学发展而来)
传说杨宝在九岁那年,有一次从华阴山北面经过,看见一只凶恶的大鸱鸮(猫头鹰)追赶一只黄雀,黄雀躲避不及,被猫头鹰抓伤后,掉在树下。
杨宝过去一看,黄雀浑身伤痕累累,动弹不得,十分痛苦,并且在它周围一只只蚂蚁爬过来。杨宝很同情黄雀,小心翼翼地用手将它捧起来,带回了家中。
杨宝回到家后,杨宝将黄雀安置在一只小箱子里,每天精心地照料它,用洁净的清水和新鲜的黄花喂养它。慢慢的,黄雀身上的伤口好了,吃的东西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大约一百天以后,黄雀的伤完全好了,羽毛也重新长得丰满光滑,它终于又能在天上高商地飞翔了。但黄雀舍不得离开杨宝,它每日白天飞到外面玩要见食,晚上又飞回杨宝身边。几天之后,黄雀终于飞走了没有回来。
一天夜里,杨宝读书到了三更时分,然后迷迷糊糊就睡着了。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杨宝忽然看见从门外走进一个身穿黄衣服,头结双丫发髻,约十二三岁的童子,向他跪拜行礼。
杨宝感觉有些惊奇地问他是谁,来干什么。黄衣童子再次下拜,毕恭毕敬地对他说:“我就是你救出的那只黄雀,我本是西王母的使者。那天我奉西王母之命,出使蓬莱,拜了几位仙人要去人间寻找一些奇花异草的种子,在途中不慎被猫头鹰伤害。若不是你以仁爱之心将我拯救,我早已死于非命。纵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之情。”
说完,黄衣童子从衣袖里取出四个白色的玉环赠给杨宝,并对他说:“祝你的子孙如这玉环般洁白,位居三公。”说罢突然不见。
(即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杨宝从梦中醒来,居然发现自己手里正好握着的四个洁白的玉环,他感到这个事情非常奇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来杨宝长大,娶了妻子,生下儿子,取名为震。
杨震少年丧父,能承遗志,博通经籍,家贫无资,课徒为生,暇辄亲植菜蔬,供养老母,门生替他种植,杨震却不愿,特拔起更种,免得弟子服劳,诸儒交口相赞道:“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坚决。
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讲堂前面,主讲之人拿着鱼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酬环衔鳣事,趁手叙明。
当时杨震年已至五十,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调任东莱太守,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的王密正在担任昌邑县长,可以说,杨震对他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
王密一听说自己的恩师刚好在自己的地盘停留休息,感到非常高兴。王密十分感念杨震对自己的恩德,总想找机会表达自己对杨震的感激之情。
于是王密去看望杨震,在夜间无人的时候,王密又带来了十斤的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见状急忙问他:“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你这是要做甚?”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的。”
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满心惭愧地离开了。
杨震就任年余,又转为涿郡太守,持身廉洁,不接受私下谒见,他不但对自己非常严格,对自己的家人更为严格。他要求全家人一直以蔬菜为主食,很少吃肉。家人出门的时候,必须自己步行,杨震从不允许子女搭乘自己的官轿、官马。
杨震的宗亲长辈和亲朋好友都劝他为子孙后代留点家当,杨震正色道:“我是宁给子孙留清白,不给子孙留资财”。
从此以后“宁给子孙留清白,不给子孙留资财”成为了杨家的家训,清白世家万古流芳。
正是由于他清白传家的家风,他的子孙后代都各个争气,不靠祖上荫封全凭自己的本事。从此开启了东汉后期政坛长盛不衰的政治世家——弘农杨氏,开创了杨家四世三公的政治奇迹。
元初四年,杨震被朝廷征入为大司农,永宁元年被升任为司徒,朝野无不钦慕,就是邓太后亦另眼相看。
惟汉安帝刘祜年将及壮,邓太后尚未还政,临朝如故。
先前是郎中杜根,当时,和熹邓太后执政,杜根认为安帝长大了,应该亲自处理政务了,就和同一官署的郎中共同直言进谏说邓太后不应该长久摄政,应该归还政权给皇帝。
语甚切直,惹动邓太后盛怒,命人拿下了杜根等人,下令用缣囊(白袋子)装着,在大殿上扑杀杖毙。
行刑的人在杖责杜根时并没有用力,对此,《后汉书》记载是司扑者知道杜根很有名气,所以让行刑得人打的时候不要太用力;而成书更早的《后汉纪》记载,是杜根“先知”自己的行为会遭到杖杀,于是事前“召司扑者阴共为意,乃使执扑者不加力”。打完后,杜根被运出城外。
当时在北宫被打死的官员,都要被拉到上东门外扔掉。因为上东门是外郭城的城门,靠近邙山,接近墓地,运送方便。杜根被扔到上东门外,不久就苏醒过来。这个时候,邓太后派人过来检查,杜根为了能活下去,只好装死,一动不动,躺了整整三天天,直到自己身上创伤化脓,眼眶生了蛆,邓太后才以为他死了,不再管他,他才得以逃脱,逃到宜城山(湖北西北部),隐姓埋名,做了一个酒保。
还有平原郡吏成翊世,亦奏请邓太后归政,坐罪系狱。越骑校尉邓康,因宗族盛满为忧,屡劝邓太后恬退深宫,邓太后不从,邓康谢病不朝。邓太后使侍婢探视,侍婢本由邓康家入宫,服 事太后多年,当时老年内侍,多称中大人,所以待婢奉命看望邓康,及门通名,亦以中大人自呼,邓康召婢入内,厉声呵叱道:“汝出自我家,敢自称中大人么?”
说得侍婢满面羞惭,回宫复命,便诬告邓康心存怨望,诈称有疾。邓太后不禁心中怒火起,竟将邓康罢免官职;但存夷安侯旧封,遣令就国,削绝属籍。若非是邓氏支裔,性命休矣。
永宁元年(120年)辽西鲜卑归降东汉,奉上贡品;扶余国亦归顺东汉,派王子尉仇台到洛阳上贡,受到太后邓绥接见。
同年,刘岁的太子刘保开始上小学,能够诵读《孝经》章句,太后邓绥十分嘉奖他,认为他能够继承大统,便立他为皇太子。
永宁二年(121年)正月元会,太后邓绥让大秦幻人(大秦幻人,即来自罗马帝国的魔术师)在大殿上表演罗马杂技与西洋魔术,汉安帝刘祜与群臣都感到非常惊奇,罗马杂技与西洋魔术由此传入中国。
及永宁二年仲春二月,邓太后不豫,欬逆唾血,尚力疾起床,乘辇出殿,召见侍中尚书,顺便至太子宫中监视。
返还,大赦天下,赏赐诸园贵人、王、主、群僚钱布各不等。下诏令说:“朕以无德,母仪天下,而天不佑我,早遭大忧。殇帝延平之际,海内无主,平民厄运,国家危于累卵。我勤勤恳恳,一片苦心,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至诚在于赈济安度众生,安定刘氏天下。以为能彻底感动天地,蒙受福祚,然而却内外丧祸,伤痛不绝。近来老病沉重纠缠,长久不能侍祠宗庙,自奋力上原陵,加上咳逆唾血,以至不起。生死存亡,寿命大限,是无可奈何的。公卿百官,应勉力尽忠恪慎,辅助朝廷。”
三月十三日,到了春暮,邓太后病势日笃,竟尔归天,享年四十一岁,临朝至十有八年。有诗咏道:
屈指临朝十八年,母仪虽美总贪权;
千秋书法留遗憾,何若含饴马氏贤!
马氏指明帝后。
欲知邓太后临终后事,待至下回再详。
喜欢。
第562章 班勇陈边,杨震拒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