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五十三)[2/2页]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秦巴汉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硫磺悬浮剂加上粘着剂,三天一次,连喷三次。”他撕下纸条递给年轻人,“县里的技术员下午就到,会教你们更系统的防治方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果园,林小华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回到镇机关食堂时,午饭时间已经过了。厨师长老王慌张地跑出来,围裙上还沾着油渍:“林县长,我这就给您重新炒几个菜!”
     “不用麻烦,”林小华摆摆手,自己找了张靠窗的桌子坐下,“一碗炸酱面就行。”
     龙小艳过意不去,亲自去厨房倒了杯热茶:“这怎么行,您好久没来我们……”
     “工作要紧,吃饭不讲究。”林小华已经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开始记录上午的考察情况,“咱们抓紧时间,下午还要去工业园区。”
     厨房里很快飘出炸酱的香味。老王亲自端上一大碗面条,金黄的炸酱上铺着翠绿的黄瓜丝和香菜,旁边还配了一小碟辣椒油。“林县长,您尝尝,这是我们自家做的酱。”
     林小华大口吃着面条,一边翻看三合村的产业规划图,时不时用笔做着标记。龙小艳注意到,这位县里来的领导吃面时连一滴酱都没洒在文件上,动作利落得像军人一样。
     “你们镇的产业规划做得不错,”林小华指着图纸说,“但要注意轮作问题。猕猴桃连作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建议间作些豆科植物。”
     龙小艳赶紧记下来:“这个我们还真没考虑到。”
     下午三点,县工业园区的果酒厂门口,企业负责人常建早已等候多时。这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西装革履,与上午见的农民形成鲜明对比。见林小华的车到了,他快步上前拉开车门。
     “林县长,欢迎指导工作!”常建热情地伸出手,“我们刚拿到‘月河猕猴桃酒的商标注册证,正好请您品鉴。”
     生产车间里,不锈钢发酵罐整齐排列,闪着银光。工人们正在灌装线上忙碌,一瓶瓶琥珀色的酒液在传送带上流动,像一条金色的小溪。常建带着林小华穿过消毒通道,来到一个小型品酒室。
     “这是我们第一批陈酿,”常建从一个小橡木桶里舀出一杯酒。
     林小华接过酒杯,先对着光线看了看——酒液呈现出迷人的琥珀色,清澈透亮。他轻轻摇晃杯子,酒液在杯壁上留下细密的“泪痕”,显示着良好的酒体结构。然后他闻了闻——浓郁的果香中带着淡淡的香草和木香,层次丰富。
     轻抿一口,醇厚的酒液滑过喉咙,留下猕猴桃特有的酸甜回味,还有一丝橡木带来的香草气息。“好酒!”林小华不禁赞叹,“多少度?单宁处理得不错。”
     “13度,正好适合大众口味。”常建眼睛发亮,像是找到了知音,“定价200一瓶,绝对物超所值。我们做了市场调研,这个价位很有竞争力。”
     参观过程中,林小华了解到,这家酒厂已经与全县88个村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不仅保底收购鲜果,还派出40多名技术员免费指导种植。在质量控制室,技术人员正在检测一批新到的猕猴桃糖度。
     “我们计划从省外引进优质苗木,免费提供给签约村。”常建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合作村庄,“这样既能保证原料品质,又能帮助农民增收。每村我们还配一名专职技术员。”
     林小华频频点头:“这才是真正的产业融合。不过……”他指着质量控制室里的一个数据,“这个糖度指标还可以再提高些,糖度达到7以上,酒的口感会更好。”
     “您真是行家!”常建佩服地说,“我们正在推广新的栽培技术,明年糖度肯定能上去。”
     一个小时的考察转眼结束。临别时,常建神秘地笑了笑:“林县长,我在您车上放了箱样品,请您帮忙推广……”
     林小华的笑容突然凝固。他大步走向自己的公务车,打开后备箱,果然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木箱,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六瓶包装精美的猕猴桃酒。他二话不说,掏出钱包数出十张百元大钞,塞到追过来的常建手里。
     “这……这怎么行……”常建愣住了,钞票在他手中显得格外刺眼,“这只是样品……”
     “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林小华的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酒我买了,正好可以送给今天帮了大忙的技术员们尝尝。”他合上后备箱,语气缓和了些,“你的酒确实不错,县里会正当推广。但规矩不能坏。”
     车子驶离工业园区,林小华看了眼后视镜里还在发呆的常建,轻轻摇了摇头。他拿出手机,在备忘录上记下:“1.跟进清河村蜂糖李苗到位情况;2.检查三合村技术培训效果;3.研究果酒厂与更多村对接方案……”
     夕阳西下,车窗外是西城县连绵的山峦和正在苏醒的果园。远处,清河村的方向,一片李花正开得灿烂;近处,三合村的猕猴桃藤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喜欢。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四百五十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