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最头疼的就是原料收购。现在有了这个协议,再也不用担心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小华转过头,认真地说:“我们县政府就是要当好企业和农民的桥梁。你们企业有了稳定原料,农民有了稳定销路,农业产业化才能健康发展。”
车子驶入西江镇小店村,村口“产业发展示范村”的牌子格外醒目。村支书刘万顺早已在村委会门口等候,这位五十多岁的老支书满脸皱纹,但精神矍铄,一双粗糙的大手显示出他常年劳作的痕迹。
“林县长!陈总!欢迎来我们小店村指导工作!”刘万顺热情地迎上来,握住两人的手。
林小华拍拍老支书的肩膀:“刘支书,今年春耕情况怎么样?带我们看看。”
三人沿着田间小路走去,两旁是刚翻新的稻田,泥土散发着特有的芬芳。刘万顺边走边介绍:“我们村今年又复耕了约400亩稻田,现在全村预计水稻种植面积能达到3400亩。种子、化肥、农机都准备充分,就等着下种了。”
陈清泉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中搓了搓,又凑近闻了闻:“土质不错,湿度也合适,去年冬天那几场雪和今年开春的雨水,为春耕创造了良好条件。”
刘万顺点点头,但眉头却皱了起来:“地是好地,条件也不错,就是……”他欲言又止。
“就是什么?刘支书有话直说。”林小华敏锐地察觉到老支书的忧虑。
刘万顺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更深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了,嫌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去年有十几户把地租出去,自己进城打工了。再这样下去,我怕……”
林小华和陈清泉对视一眼,心领神会。林小华从公文包里拿出刚签订的收购协议:“刘支书,你看看这个。”
刘万顺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协议内容,当看到收购价格时,眼睛一亮:“每公斤1.76元?这比市场价高了不少啊!”
陈清泉接过话茬:“不仅如此,我们还承诺优先雇佣签约农户的子女到工厂工作,工资待遇从优。年轻人既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家里的农田,一举两得。”
刘万顺激动得手有些发抖:“这……这可太好了!我这就去广播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村人!”
看着老支书匆匆离去的背影,林小华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转向陈清泉:“陈总,咱们再去别的村看看?”
两人走访了全县4个镇10个村,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农民们听说有高价收购合同,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陈清泉看着一片片整齐的农田,信心满满:“林县长,今年企业投产后的生产不用愁了,原料供应有保障啊!”
下午四点,他们来到秦龙公司的建设工地。工地上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浇筑混凝土,一派繁忙景象。陈清泉指着正在施工的厂房,眼中闪烁着光芒:“看,那就是我们的主车间,建成后每天能加工600吨农产品。”
就在这时,林小华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眉毛微微一挑:“石城县谢县长?”他按下接听键,“喂,谢县长,好久不见啊!”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林县长,听说你们县和秦龙公司签了个好协议?我们石城县也想分一杯羹啊!”
林小华看了陈清泉一眼,捂住话筒低声说:“石城县新上任的常务副县长谢明君,他们也想和你们公司合作。”
陈清泉眼睛一亮,做了个OK的手势。林小华会意,对着电话说:“谢县长,我和陈总正好在一起,要不我们现在过去详谈?”
四十分钟后,林小华和陈清泉的车驶入石城县政府大院。谢明君早已在门口等候,这位比林小华年轻几岁的副县长快步迎上来:“林县长,陈总,欢迎欢迎!”
在石城县政府会议室里,陈清泉详细介绍了公司情况和收购标准。谢明君和农业部门的负责人认真聆听,不时点头。最终,双方签订了与西城县相同的粮食收购协议。
签字仪式后,谢明君在石城宾馆设宴招待。酒过三巡,谢明君举起酒杯:“感谢林县长引荐,感谢陈总对石城县农业的支持!这一合作,至少能让我们县农民增收五千万元!”
林小华也举起酒杯,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西城县作为全市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了,而石城县的农民也能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区域协同发展!”
陈清泉看着两位县长,诚恳地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我们秦龙公司一定不负众望,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三只酒杯在空中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广阔的田野上,仿佛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镀上了一层金色。春潮涌动时,希望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喜欢。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九十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