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着干净整洁的餐厅问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晓红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脸上带着农家妇女特有的朴实笑容:“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支持,今天客人确实不少。就是……”她欲言又止。
“就是对面降价抢生意是吧?”刘仁华直接点破。
杨晓红叹了口气:“领导不瞒您说。我们这些老实经营的,成本摆在那里,总不能亏本做生意吧?可客人哪管这些,哪家便宜去哪家。”
林晓华走到窗前,望着对面装修一新的“田园风味”,里面座无虚席。他转身对刘仁华说:“国庆结束后,镇政府要召集所有农家乐和客栈老板开个会。一方面搞厨艺和服务培训,提升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规范价格,严禁随意涨价和降价的不正当竞争。”
刘仁华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我记下了。”
林小华又对杨晓红说:“杨老板,你们也要创新经营思路。比如开发些特色菜品,或者搞些农事体验活动,差异化竞争。”
杨晓红眼睛一亮:“林县长说得对!我家祖传的酸辣茴香小鱼一直很受欢迎,我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
下午,林小华和刘仁华继续走访了几家农家乐。在“梯田人家”,几位来自省城的游客正大快朵颐。
“这酸辣茴香小鱼太地道了!”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赞不绝口,“还有这个蒸盆子,在省城根本吃不到这么正宗的味道。”
林小华停下脚步,饶有兴趣地问:“这位先生是第一次来我们西城吗?”
“是啊,朋友推荐的。”男子擦擦嘴,“就是可惜,这么好吃的菜只能在你们这儿吃到。省城要是有家西城风味的饭店就好了!”
“说得太对了!”同桌的女伴附和道,“你们这儿的特色蒸碗菜也是一绝,我回去肯定会想念的,省城饭店里的也有类似的菜,可就是没有这样的好味道。”
林小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立即掏出笔记本,认真地记下了游客的意见。刘仁华好奇地凑过来:“林县长,您这是?”
林小华合上笔记本,若有所思:“老刘,我有个想法。西城的美食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能走出大山,走进省城呢?”
刘仁华瞪大眼睛:“这……这能行吗?”
“怎么不行?”林小华越说越兴奋,“下次常委会上,我要提出这个建议。可以组织我们的农家乐品牌走出去,在省城开几家正宗的西城风味餐厅。这既能推广西城美食文化,又能带动农民增收。”
黄昏时分,景区广场上举行了热闹的民俗表演。游客们围成一圈,欣赏着当地的歌舞和绝活。林小华站在人群外围,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观察着游客们的反应。
“林县长,今天辛苦了。”刘仁华递来一瓶矿泉水,“您这整天站着,腿该酸了吧?”
林小华接过水,大口喝着:“没事,比起农民插秧割稻,这算什么辛苦。”他望着远处如画的梯田风光,突然问道:“老刘,你们镇里有没有想过把吴家老宅和冯家别院也开发成景点?”
刘仁华一愣:“那两个老宅子?破破烂烂的,有什么看头?”
“你这就错了。”林小华摇摇头,“那些老宅承载着西江镇的历史记忆,修旧如旧,绝对是吸引文化游客的好资源。还有,你们这儿的云海、油菜花、插秧、收割,都是绝佳的拍摄素材。应该联系县电视台来做专题片。”
刘仁华恍然大悟:“林县长这个主意真好!我明天就安排人联系县电视台。”
夜幕降临,游客渐渐散去。林小华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着灯火渐起的山村。他掏出笔记本,借着路灯的光,写下今天的所见所闻和思考。
“林县长,该回去了。”小李轻声提醒。
林小华合上笔记本,长舒一口气:“是啊,该回去了。不过今天收获很大。”他拍了拍鼓鼓囊囊的笔记本,“这里装的不仅是问题,更是西城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回程的车上,林小华望着窗外闪过的山影,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在常委会上提出他的“西城美食走出去”计划。作为常务副县长,他深知必须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开创工作新局面。
车子驶入县城时,已是繁星满天。林小华让小李直接送他回办公室。他还有一份关于西城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书要连夜修改。
“林县长,您不休息吗?明天还要去工业园区调研呢。”小李担忧地问。
林小华笑了笑:“没关系,趁热打铁嘛。今天在景区听到的那些建议,得赶紧记下来。”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西城的旅游发展等不得,老百姓的期盼更等不得啊。”
走进办公室,林小华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的光映照着他略显疲惫但充满干劲的面庞。窗外,县城的灯火如同天上的星辰,照亮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
喜欢。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六十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