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二十二)[2/2页]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秦巴汉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轻的班子成员,此刻他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什么。
     “市县政协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大山,让更多企业找到优质原料!”陈洪正的话掷地有声。他说话时总喜欢做手势,此刻正挥舞着右手,袖口的纽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会议结束已近中午,但最重要的环节才刚刚开始。五辆中巴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向小店村,林小华坐在首辆车里,向赵传奇介绍沿途的桑园。车窗外,成片的桑树在微风中摇曳,偶尔能看到戴着草帽的农妇在田间劳作。
     “这一片都是采用新品种,叶子又大又厚。”林小华指着窗外,语气中带着掩不住的自豪,“去年我们请省里的专家改良了种植技术,蚕茧的丝长平均提高了200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传奇凑近车窗,眼睛发亮:“这样的原料,我们求之不得啊!”
     车队在一片开阔地停下。这里是小店村的标准化桑园示范基地,三千亩桑树整齐排列,犹如绿色的海洋。村支书韩志云早已在地头等候,他穿着沾满泥巴的胶鞋,小跑着迎上来。
     “林书记!签约定下来了吗?”韩志云的声音有些发抖,粗糙的大手在衣襟上擦了又擦,才敢与领导们握手。
     林小华握住老支书的手,用力点了点头:“成了!秦龙公司包销咱们村全部蚕茧,价格比市场价高15%。”
     韩志云愣在原地,沟壑纵横的脸上先是难以置信,而后嘴角慢慢咧开,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容。他突然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紧紧攥在手里,泪水砸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深色的圆点。
     “太好了……太好了……”老人反复念叨着,声音哽咽,“娃娃们的学费有着落了……”
     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赵传奇悄悄转过身,掏出手帕擦了擦眼角;刘芳快步上前扶起老支书,轻声说着什么;随行的记者们连忙调整镜头,记录下这感人的瞬间。
     陈洪正走到林小华身边,望着远处劳作的村民,语重心长地说:“小华啊,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比什么政绩都实在。”
     林小华深深点头。他想起这半年来奔波的日日夜夜:第一次去市政协求助时的忐忑,连续三周往返市里与企业谈判的疲惫,村民质疑时的心酸……一切都值得了。
     副县长王兆林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年轻的面庞因兴奋而泛红:“陈主席,林书记,这个模式太棒了!我要立即向郑县长和文书记汇报,争取在全县推广西江镇的产业发展经验。”
     返程时,夕阳已经西斜。林小华坐在回镇的车上,手机不断收到各村支书的短信。他一条条回复着,心里的一大块石头终于落了地。车窗外,几个放学的孩子追逐打闹,他们的书包在背上欢快地跳动;田埂上,一对老夫妇扛着锄头往家走,背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
     手机突然响起,是县农业局孙局长打来的电话。林小华接通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明显。挂断电话,他对同车的小李说:“通知各村,明天上午九点开会。县里决定追加500万产业扶持资金,我们要扩大桑园种植规模!”
     夜幕降临,镇政府大楼的灯光依然亮着。林小华伏案工作,窗外的蟋蟀声此起彼伏。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向墙上挂着的西江镇地图——那些曾经标记着滞销问题的红色图钉,明天就可以全部拔掉了。
     而在十几公里外的小店村,韩志云正坐在自家院子里,借着昏黄的灯光计算着今年的预期收入。老伴端来热茶,小声问:“真的都卖出去了?”
     “卖出去了!”老支书的声音洪亮得吓了老伴一跳,“林书记说了,以后每年的价钱还能继续上涨!”他仰头望着满天繁星,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起身往屋里走,“我得给儿子打电话,让他别去广东打工了,回家养蚕!”
     夜风轻拂过西江镇的田野,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明天,当太阳再次升起时,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将翻开新的一页。
    喜欢。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连载三百二十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