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8章 一场真正的挑战即将开始[2/2页]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狮城布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会真的是抄袭的吧?”
     张建国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他担心地看着沈良。
     沈良却淡定地笑了笑:“穆勒先生,您说得对,这个熔渣分离器确实是核心技术。但您觉得,如果我真的是抄袭,会选择在这么多专家面前现场作画吗?”
     “那你就解释一下,这个设计的原理到底是什么!”穆勒咄咄逼人。
     “好。”沈良走到图纸前,拿起笔开始标注,“大家都知道,传统的熔渣分离主要依靠重力沉降,效率低下。而我这个设计,采用了离心分离和磁场分离相结合的方式。”
     他边说边在图纸上画着补充的示意图:“首先,熔融钢液通过这个旋转通道时,利用离心力将密度不同的熔渣和钢液分开。同时,这里加装了一个电磁分离装置…”
     穆勒瞪大了眼睛:“电磁分离?这个想法…”
     “您觉得不可行?”沈良反问道。
     “不,不是不可行,而是…”穆勒结结巴巴地说,“这个思路太超前了!我们从来没想过可以这样结合使用!”
     旁边的日本专家田中也忍不住说道:“如果真的能实现,这个效率至少能提升百分之三十!”
     美国专家约翰逊点头道:“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制造的难度会很大。”
     沈良笑了笑:“制造难度大不代表不能制造。我们中国人最不怕的就是困难。”
     这时,一个声音从人群后面传来:“沈良说得对!”
     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省里的工业厅厅长刘明华带着几个人走了过来。
     “刘厅长!”张建国赶紧迎上去。
     刘明华摆摆手:“我刚好路过,听说这里有外国专家在指导技术,就过来看看。没想到遇到这么精彩的场面。”
     他走到图纸前仔细看了看,然后对沈良说:“小伙子,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如果真能实现,对我们整个钢铁行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穆勒这时候彻底没话说了,他看着沈良,眼中的轻蔑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情。
     “我必须承认,”穆勒缓缓开口,“这个设计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如果这真的是您独立完成的,那我对中国技术人员的看法需要彻底改变了。”
     现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但沈良知道,光有设计是不够的,关键还要能造出来。他看了看周围的人,然后说:“各位,理论再好,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提议,我们就用这个设计,实际改造一台设备试试。”
     “什么?”张建国吃了一惊,“沈良,这风险太大了!万一失败了…”
     “厂长,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沈良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而且,我有信心!”
     刘明华拍了拍手:“好!我支持!我们就要有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
     穆勒这时候反而有些犹豫了:“但是,实际制造会遇到很多问题,材料、工艺、精度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穆勒先生,您是担心我们做不出来?”沈良反问道。
     “我不是担心,我是…”穆勒被问得哑口无言。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沈良转向张建国,“厂长,我申请组建一个技术攻关小组,专门负责这个项目的实施。”
     张建国看了看刘明华,又看了看在场的工人们期待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好!我批准!需要什么资源,厂里全力支持!”
     “沈工威武!”
     “干他娘的,让这些洋鬼子看看我们的厉害!”
     工人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了。
     穆勒看着这一切,心情复杂至极。他来中国本来是想展示德国技术的先进性,结果却被一个年轻的中国技术员给上了一课。
     “沈先生,”穆勒最后说道,“如果您真的能把这个设计实现出来,我愿意代表克虏伯公司,与您进行技术合作。”
     这句话让现场所有人都震惊了。一个德国的技术专家,竟然主动提出要与中国人合作!
     沈良淡定地点了点头:“穆勒先生,等我们做出成品后,欢迎您再来指导。”围观的众人还沉浸在震撼中,沈良已经开始思考起具体的实施方案。他知道,要把图纸变成现实,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傅们,我需要了解一下咱们厂现在的设备情况。”沈良转向几个老工程师。
     老工程师李德胜摇了摇头:“小沈啊,你这个设计虽然好,但咱们厂的设备太落后了。要加工这么精密的零件,恐怕力不从心啊。”
     “是啊,”另一个工程师王建军也附和道,“你看这个电磁分离装置,需要的磁场强度和稳定性都很高,咱们连个像样的电磁铁都没有。”
     沈良听了,心里有数。他早就料到会遇到这些问题,但他也有应对的办法。
     “老师傅们说得对,设备确实是个问题。”沈良点点头,“但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做一个简化版本,验证核心原理,然后再逐步完善。”
     穆勒在一旁冷笑道:“分步实施?你以为技术开发是过家家吗?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少了任何一个关键部件,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穆勒先生说得没错。”沈良出人意料地赞同了穆勒的观点,“但这正是工程师的价值所在——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无限的可能。”
     他走到另一块黑板前,开始画起新的示意图:“我们可以先制作一个小型的实验装置,用现有的材料和设备。电磁分离装置可以用废旧的电机改装,旋转通道可以用厂里的车床加工…”
     老工程师们围了上来,越看越觉得有门道。
     “这个想法不错啊,”李德胜摸着下巴说,“用废料改装,成本不高,就算失败了损失也不大。”
     穆勒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复杂了。他没想到这个中国年轻人居然真的有实施的具体方案,而且思路如此清晰。
     刘明华看了看表,对张建国说:“建国同志,我建议立即成立这个攻关小组。省里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太好了!”张建国兴奋地说,“沈良,你看需要多少人?”
     沈良想了想:“不需要太多人,十个人就够了。但必须是技术过硬,敢想敢干的。”
     “我第一个报名!”车间主任老刘大声说道。
     “还有我!”几个年轻的技术员也纷纷举手。
     穆勒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忽然有些失落。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德国工厂里的情形,那种为了技术突破而奋不顾身的激情,现在在这群中国人身上重新看到了。
     “沈先生,”穆勒突然开口,“我可以留下来观摩吗?当然,我不会泄露任何技术机密。”
     这个请求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一个德国专家,竟然要留下来观摩中国人的技术攻关?
     沈良笑了笑:“欢迎之至。不过穆勒先生,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如果我们真的做成了,你要在德国的技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不仅能造出好钢铁,还能发明最先进的技术。”
     穆勒愣了一下,然后点头道:“如果你们真的成功了,我不仅会发表文章,还会推荐克虏伯公司与你们正式合作。”
     现场再次响起掌声,但这一次,掌声中多了一丝紧张和期待。
     所有人都意识到,一场真正的挑战即将开始。
    喜欢。
  

第348章 一场真正的挑战即将开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