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套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想把技术决策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一旦成立了所谓的技术委员会,自己的任何创新都会被这帮人以各种理由否决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工,你怎么看?”陈建国突然问道。
沈良站起身来,看着梁志强:“梁副厂长说得很有道理,技术管理确实需要规范化。不过我有个疑问。”
“什么疑问?”梁志强冷冷地问。
“按照你的方案,如果技术委员会否决了某个改造项目,谁来承担责任?”
沈良反问道,“比如说,我的炼钢炉改造方案,如果当初被委员会否决了,现在厂里每个月少赚的那几十万,这个损失谁来负责?”
梁志强脸色一变。这确实是个问题。
炼钢炉改造的成功有目共睹,如果当初真有技术委员会存在,以李专家的态度,肯定会被一票否决。
“这个…这种情况属于特殊情况。”梁志强结结巴巴地说道。
“特殊情况?”沈良冷笑一声,“那什么是特殊情况,什么是一般情况,谁来定标准?还是说,只要是我提出的方案就是特殊情况?”
陈建国在一旁听着,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梁志强这个方案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实际上就是想排挤沈良。
而沈良的反驳也很有道理,技术创新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什么都要委员会审批,那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梁副厂长,我觉得你的建议还需要再完善一下。”
陈建国最终开口了,“技术管理确实需要规范,但不能因此扼杀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吧,你先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我们再讨论。”
梁志强脸色铁青,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点头:“好的,我会尽快拿出方案。”
等梁志强离开后,陈建国看着沈良:“小沈,你也别太在意。厂里的情况复杂,有些人习惯了按部就班,对新事物总是有抵触情绪。”
“厂长,我明白。”沈良点点头,“不过我希望连铸机项目能够按计划进行,不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
“放心,我会给你最大的支持。”陈建国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你刚才说的技术攻关小组,我马上就安排。”
下午,沈良就见到了陈建国为他安排的三个人。
王师傅他已经很熟悉了,铸造车间的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技术员,干了三十多年,对各种铸造工艺了如指掌。张师傅是铸造车间的车间主任,四十出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
“各位师傅,我把大家请来,是想一起搞个大项目。”沈良开门见山地说道,“连铸机,大家听说过没有?”
“听说过,国外的新技术,据说能大幅提高铸钢效率。”张师傅点点头,“不过这技术很复杂,国内还没有厂家能够生产。”
“是啊,前几天省里来的专家还说,这技术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在国内普及。”老李也附和道。
“十年?”沈良笑了笑,“我觉得十个月就够了。”
三个人都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
“沈工,你不是开玩笑吧?”王师傅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不是。”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图,“连铸技术的核心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随着沈良的讲解,一个完整的连铸机工艺流程图出现在黑板上。从钢水注入、结晶器冷却、拉坯成型到切割,每个环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三个老师傅越听越专注,不时提出一些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沈良的回答总是能够切中要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个分段冷却的设计很巧妙啊。”张师傅盯着黑板上的图纸,“传统的冷却方式确实容易造成铸坯内应力过大,你这个方案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对,而且这种模块化的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不同钢种的特性进行调整。”沈良继续解释道,“比如高碳钢和低碳钢的冷却曲线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各段的冷却强度来适应不同的需求。”
老李突然想到了什么:“沈工,你这个设计里面,结晶器的材料用什么?这可是关键部件,直接影响铸坯的表面质量。”
“铜合金。”沈良回答道,“具体来说是铬锆铜,这种材料导热性好,耐磨性也不错。”
“铬锆铜?”张师傅皱了皱眉头,“这种材料我们厂里没有啊,而且加工难度也很大。”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沈良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们可以先用普通的铜材料做试验,等技术成熟了再逐步升级材料。”
“那精度怎么保证?”王师傅问道,“连铸机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很高,咱们厂的设备能达到吗?”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1980年的中国,机械加工水平还比较落后,精密加工设备更是稀缺。
“这个确实是个挑战。”沈良承认道,“不过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采用分体式设计,把复杂的部件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件,降低单个部件的加工难度。”
喜欢。
第311章 分体式设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