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02章 两年为期,高下立判[2/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进入清溪城的核心区域,眼前的景象,更是让所有人都感到眼前一亮。
     这里的布局,与黑水镇的混乱无序,截然不同。
     居民区、市集区、百工区,规划得井井有条,彼此之间,都用宽阔的绿化带和清澈的溪流隔开。
     房屋,都是用那种坚固美观的“炉灰砖”建造的,红墙青瓦,错落有致。
     街道,是用同样的砖石铺设的,宽阔平整,干净得几乎看不到一片纸屑。街道两旁,还栽种着整齐的行道树,绿树成荫,令人心旷神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条贯穿了整个城镇的“清溪”。
     溪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招摇的水草和成群结队嬉戏的鱼虾。
     几个顽皮的孩童,甚至赤着脚在溪边的浅水区玩耍,发出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这……这哪里像是一座以“百工”为主的新兴城镇?
     这,分明就是一处,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
     安国公张大山,早已带着他的儿子们和营造总署的官员们,在城门口恭候多时。
     他的脸上,带着从容不迫的微笑,仿佛早已预料到了今日的一切。
     “陛下,请看。”
     他没有像钱益谦那样,急于汇报枯燥的数字。
     而是,带领着皇帝和百官,信步走进了这座,由他亲手规划的“理想之城”。
     他们看到了,位于下风口的“百工区”。
     这里的确也有高炉,也有烟囱。但那烟囱,却高达十余丈,而且,从烟囱顶部冒出的,并非是黑水镇那种遮天蔽日的黄黑色浓烟。
     而是一种经过了“水幕除尘”洗涤之后的、淡淡的、近乎于白色的水蒸气,很快便消散在了蓝天之中。
     他们看到了,那套被钱益谦讥讽为“养鱼池塘”的“活水循环系统”。
     亲眼见证了,那些从工坊里排出的、带着些许颜色的废水,是如何经过沉淀、沙滤、曝气、以及人工湿地的层层净化之后,最终,以清泉的姿态,重归于自然。
     他们看到了,那座被钱益谦嘲笑为“浪费国帑”的“垃圾处理场”。
     亲眼看到了,那些被分类收集来的炉渣煤灰,是如何在水力碾锤和新式砖窑的作用下,变成一块块坚固耐用的“炉灰砖”。而那些厨余和粪便,则在堆肥坑里,转化成了滋养土地的黑色沃土。
     这里,没有“废物”。
     所有的东西,都在一个设计精巧的循环系统之中,各得其所,生生不息。
     最后,张大山将皇帝和百官,引至了清溪城营造总署的账房之内。
     他没有多言,只是让自己的小儿子,如今已是营造总署“首席账房先生”的张豆子,将清溪城这两年来的……收支总账,呈了上去。
     账目,同样清晰。
     清溪城的投入,确实巨大。尤其是在前一年半,几乎是只出不进。
     但,从第二年开始,随着各项环保设施的完善和工坊的陆续投产。
     其效益,开始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爆发式的增长!
     因为环境优美,安全有序,这里吸引了更多对环境要求高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入驻,比如,安国公府自家的、能织出精美提花布的纺织总厂,以及栓子负责的、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精品酿酒坊。
     因为工人生活安定,身体康健,这里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远非黑水镇那些疲于奔命的劳工所能比拟。
     最重要的是,那些“变废为宝”的炉灰砖、以及净化湿地里养殖的鱼虾、种植的莲藕菱角,本身,也成了一项不菲的额外收入!
     最终,核算下来。
     清溪城在第二年度所创造的纯利和上缴的税收,虽然在总量上,依旧略低于黑水镇。
     但其增长的速度,以及……其展现出的那种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强大后劲。
     却足以让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为之动容!
     ……
     高下,立判!
     已经无需再多言语。
     一边,是短期暴利之下,那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和民生凋敝。
     另一边,则是和谐共生之中,那稳健增长的、充满无限希望的可持续发展。
     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孰为利国之策,孰为祸国之举。
     一目了然!
    喜欢。
  

第602章 两年为期,高下立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