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圣旨的颁布,对整个北境的彻底改造,正式开始。
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更为复杂、也更为考验智慧的“文治”工程。
而主持这场庞大工程的,正是军机参赞张小山。
他迅速在狼居胥山下搭建起一个临时的“北境善后总署”,从军中抽调了所有识字的文书和精通算学的后勤官,再结合从格物学院紧急调来的一批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个高效的行政团队。
他的第一道政令,便是针对那数十万俘虏和投降的部落牧民的“甄别与安置”方案。
“所有俘虏,按其原部落、家族进行重新登记造册,清点人口,核查身份。”小山对着沙盘,对下属们有条不紊地发布着命令,“其中,凡是参与过白狼原之战、手上沾有我大宁军民鲜血的顽固分子,单独编为‘苦役营,送往帝国最艰苦的矿区,终身劳作,以赎其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余大部分普通牧民,则以家庭为单位,打散原有的部落建制,分批次、分地域,向内地迁徙。户部与各地布政使司早已接到命令,会为他们准备好安置的田地和基本的生产工具。各地的‘青石商会分号,也会为他们提供为期一年的低息贷款,助其恢复生产。”
“告诉他们,皇帝陛下有好生之德。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学习汉话,遵守大宁律法,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将成为受帝国保护的、堂堂正正的大宁子民。”
小山的这番政令,软硬兼施,恩威并举。
既严惩了首恶,又安抚了大多数被裹挟的普通牧民,迅速瓦解了他们最后的抵触情绪,将一场可能持续数十年的民族矛盾,化解于无形。
紧接着,是针对草原本身的改造。
“传令皇家营造司,以狼居胥山为中心,规划建设北境第一座行政中心城市——‘安北城!”
“传令铁路总署,‘征北线铁路必须在半年之内,全线通车至安北城下!”
“传令格物学院农学司,立刻组织勘探队,对整个漠南草原的土壤、水文进行全面勘测,绘制‘草原农牧业发展规划图,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绝不可再行那竭泽而渔之事!”
“传令青石商会,以安北城为中心,建立北境最大的‘物资集散与交易中心,将内地的盐、茶、布、铁器源源不断地运来,再将草原的皮毛、牛羊、矿产收购回去,彻底打通南北经济命脉!”
“传令教育部,于安北城,建立北境第一所‘皇家蒙学,凡是草原各部迁徙牧民之子女,年满七岁者,无论男女,皆需免费入学,学习汉话、算术与格物之学!”
一道道清晰而又充满远见的政令,从这个小小的指挥部发出,通过电报和快马,迅速传递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并被高效地执行着。
草原之上,那延续了千年的游牧传统,正在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被一种全新的、更高效、也更文明的农耕与工商秩序所取代。
那些曾经只知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第一次看到了定居生活的希望。
那些曾经只知弯弓射雕的少年,第一次拿起了书本和笔。
那些曾经只属于王公贵族的丝绸和茶叶,也第一次出现在了普通牧民的毡房里。
……
一个月后。
当狼居胥山下那座新建的“安北城”初具雏形,当第一列满载着草原皮毛、矿产的火车从这里缓缓开出,驶向内地时。
大元帅李严知道,北境,已经彻底平定了。
他站在那座曾经属于博尔忽的、如今已插满大宁龙旗的圣山之巅,遥望着南方,那片他阔别已久的故土。他的脸上,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笑容。
他缓缓地,拔出了腰间的佩剑,剑锋,直指京城的方向!
“传我军令!”
“留守部队,继续镇守北境,推行新政!”
“其余主力大军……”
“收拾行囊,清点战俘,准备……”
“班师!回朝!!”
喜欢。
第577章 单于授首,北境平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