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皇帝宁宣宗在西苑观看了那场堪称神迹的“桁架钢桥”承重试验之后,一道加盖了玉玺的最高圣旨,便以最快的速度,送抵了“皇家蒸汽机车总营造司”。
圣旨的内容,只有一个:
集全国之力,不计成本,在一年之内,于黄河济州段,建成“大宁万里黄河第一铁桥”!
这个消息,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引爆了整个帝国的朝野。
质疑者有之,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是劳民伤财的无底洞。
赞叹者有之,认为这是开天辟地的伟业,是彰显国威的不世之功。
但无论外界如何议论,在皇帝的铁腕意志与张家的全力推动之下,这个承载了帝国未来的超级工程,还是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轰然启动。
……
三个月后,黄河济州段,两岸。
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无比的、充满了喧嚣与活力的超级工地。
超过五万名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的能工巧匠,以及十万名负责土石方工程的精锐士兵,合计十五万大军,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方圆数十里的土地之上。
从高空俯瞰,景象蔚为壮观。
在黄河的南岸,一座崭新的、小型的“钢铁厂”与“水泥厂”,已经拔地而起。它们日夜不息地喷吐着黑烟,将从上游运来的铁矿石和石灰石,转化为建造大桥最核心的两种材料——坚韧的工字钢和拥有强大凝固力的水泥。
而在黄河的北岸,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预制场”。
数以万计的工匠,正在这里,将一根根通体赤红的工字钢,按照图纸,切割、钻孔、拼接、铆接……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个巨大的、充满了工业美感的三角形桁架结构单元。
而在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河道中央,更是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与自然搏斗的宏伟画卷。
十几个巨大的“水泥沉箱”,如同一座座水中堡垒,稳稳地矗立在湍急的河水之中。
上百台大功率的蒸汽抽水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将沉箱内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抽出,为工人们,在河床之下,开辟出了一片片“干燥”的、可以进行深层挖掘与浇筑的安全空间。
整个工地的总指挥,是年仅二十余岁的张柱子。
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官服,换上了一身最普通的工匠短打。他的皮肤,被烈日和河风,吹得黝黑,脸上,也总是沾着泥点和机油。
但他那双眼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他每天只睡两三个时辰,不是泡在满是图纸的营帐里,通宵达旦地进行着各种复杂的力学计算;便是亲自下到那深达数十丈的沉箱基坑之中,检查水泥的凝固强度和钢筋的绑扎规格。
他用他那近乎刻板的严谨与执着,确保着这项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
……
半年之后。
在耗费了超过五十万吨的水泥和十万吨的钢铁之后。
黄河两岸,十二座巨大无比的、宛如山峦般的桥墩,终于,全部完工,从浑浊的河水中,拔地而起,直指苍穹!
它们如同十二位沉默的巨人,以一种顶天立地的姿态,稳稳地,屹立在这条桀骜不驯的母亲河之上。
现在,只剩下最后,也是最惊险、最关键的一步了。
——桁架吊装!
如何将那些在岸边预制好的、每一节都重达数十万斤的巨大钢铁桁架,精准地、安全地,吊装到那数十丈高的桥墩之上,并将它们,在空中,完美地拼接起来?
这,是摆在张柱子面前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考题。
为此,他与手下的工程师团队,整整一个月,都把自己关在营帐里,设计出了一套堪称疯狂的、充满了天才想象力的吊装方案。
这一日,天朗气清,风平浪静。
是吊装第一节主桁架的最好时机。
黄河两岸,再次聚集了无数前来观摩的官员和百姓,其中,甚至包括了微服私访的皇帝宁宣宗。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那“飞桥天降”的神迹时刻
第545章 飞桥天降,跨越深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