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8章 改良马车,攻坚克难[2/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巧无比。
     光是这车厢的骨架,就耗费了他足足七八日的功夫。
     那木质减震的玩意儿,更是个大难题。
     用啥样的木头?弯多大的弧度?怎么才能让它既有弹性,又能承重?
     柱子领着几个学徒,砍了好几种不同的木料,有硬的,有软的,有直溜的,也有天然弯曲的。
     他们学着张大山教的法子,用那水蒸气去熏蒸那些木条,再用特制的模具,一点点地,把它们给弯曲定型。
     可不是木条断了,就是那弹性不够,或者……干脆就弯不过来。
     一连失败了好几次,糟蹋了不少好木料。
     柱子急得是满头大汗,好几天都没睡个安稳觉。
     还是张大山瞅着他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提点了他几句。
     “柱子啊,这木头的性子,跟那人的脾气一样,有刚有柔,不能光使蛮力。”
     “你得顺着它的纹理来,也得给它足够的‘回旋余地。”
     “或许,你可以试试,把几根薄一些的木条,叠在一块儿,再用那柔韧的牛皮筋或者麻绳给它绑紧了,看看那样会不会好些?”
     柱子听了,也是茅塞顿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连忙照着张大山说的法子,又重新试验起来。
     果然,这法子还真管用。
     那几根叠在一块儿的薄木条,不仅更容易弯曲成型,那弹性和韧性,也比单根的要强上不少。
     总算是把这木质减震的头一个难关,给它攻克了。
     铁牛那边,也没闲着。
     他领着他那几个膀大腰圆的徒弟,把铁匠铺里那几座新修的、能烧到更高温度的火炉子,都给它烧得旺旺的。
     他们先是把张大山特意交代过的、村里能找到的最好的那批熟铁块,都给它扔到炉子里,反复地煅烧、捶打。
     直打得那铁块里头的杂质都快被敲干净了,火星子四溅,铁砧子“当当”作响。
     这才算是勉强得到了几根还算合格的、能用来做车轴和关键连接件的“精炼熟铁”。
     至于那张大山念叨的什么“滚珠轴承”,铁牛琢磨了好几天,也没弄明白那小铁珠子到底该咋个才能做得又圆又溜,大小还都一样。
     最后,还是张大山出了个主意。
     让他们先用那质地最是坚硬、也最耐磨的油浸硬木(比如梨木或者枣木心),车出几个大小一致的圆滚子来。
     再配上用青铜或者好铁打制的内外两个套筒。
     虽然简陋了些,可也算是有了那么点“滚动摩擦”的意思了。
     那刹车和驻车的装置,更是让铁牛他们费了不少脑筋。
     又是杠杆,又是摩擦片,又是棘轮卡榫的。
     光是那些个奇形怪状的铁零件,就打了足足上百件。
     好在,有张大山那张画得还算清楚的设计图做参考。
     再加上柱子那边木工活的紧密配合。
     总算是把这套在这个时代堪称是“高科技”的制动系统,给它勉强拼凑了出来。
     至于那敞篷,倒是相对简单些。
     柱子用那轻便坚韧的楠竹,扎了个可以折叠伸缩的骨架。
     花儿布坊那边,也特意用那最厚实、也最耐磨的麻布,刷上了好几层桐油。
     做出来的油布篷子,不仅能遮风挡雨,瞅着也还算齐整。
     如此这般,前前后后,忙活了将近一个月的光景。
     这青石村第一辆凝聚了众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改良版马车”。
     总算是……初具雏形了。
    喜欢。
  

第298章 改良马车,攻坚克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