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0章 金秋时节,喜获丰收[1/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
     当酷暑的最后一丝余威被日渐凉爽的秋风驱散,当田野里的蛙鸣渐渐被蟋蟀的浅唱所取代。
     青石村,这个在灾荒和贫瘠中挣扎了太久的村庄,终于在所有人的翘首期盼中,迎来了它命运转折后的第一个沉甸甸的丰收季节!
     这股子丰收的喜气,最先是从村西头张大山家那二十八亩连片的田地里,弥漫开来的。
     这二十八亩地,如今可是整个青石村,乃至十里八乡都独一份的“金疙瘩地”。
     不仅仅是因为它面积大,更因为它是张大山这个“能人”亲手侍弄出来的“样板田”,是全村人学习新技术、展望好日子的“活教材”。
     其中,那五亩最早跟着张大山“受苦受难”的劣质坡地,在经历了水渠的滋养、曲辕犁的深耕、堆肥的改良、以及耧车的精播之后,早已脱胎换骨,再也不见当初那副乱石嶙峋、薄土不生的凄惨模样。
     地里头的粟米,长得比人还高,那穗子,足有壮汉的小臂那么粗,红彤彤的,一串串压弯了粗壮的秸秆,在秋风中摇曳着,像是在得意地炫耀着自己的饱满和分量。
     紧挨着粟米地的,是那三亩新买的、本就地力不错的平整水田。
     今年,张大山听取了周先生的建议,又结合了《天工开物》里关于稻作的精要,试着引了清河的水,种上了从赵四海那里弄来的优良水稻种子。
     如今,那三亩水田里,一片金黄。
     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秆都弯成了优雅的弧线,每一颗稻谷都鼓鼓囊囊,泛着诱人的光泽。
     一阵秋风吹过,金色的稻浪此起彼伏,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子沁人心脾的稻香,让人闻着就心里头踏实。
     而最让人瞩目,也最让全村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张小山中秀才后,县衙奖励下来的那整整二十亩免纳皇粮国税的“学田”。
     这二十亩学田,地势平坦,土质也还算肥沃,只是因为之前疏于管理,有些荒芜。
     张大山接手之后,自然是下了十二分的心思。
     他亲自带着铁牛和石头,用曲辕犁将这二十亩地仔仔细细地深耕了一遍。
     又发动全家老小,将自家沤制好的、以及从村里收集来的大量堆肥,都均匀地施了进去,给这片土地补充了足够的“营养”。
     播种的时候,更是动用了家里所有的神农耧车,将精挑细选出来的麦种和豆种,按照最合理的行距和株距,整整齐齐地播撒下去。
     如今,秋收在望。
     那十亩麦地,金黄的麦浪翻滚,一望无际。
     麦穗个个颗粒饱满,几乎要将那粗壮的麦秆压折。
     另外那十亩豆地,更是喜人。
     无论是黄豆、黑豆还是绿豆,那豆秧都长得郁郁葱葱,上面挂满了沉甸甸、鼓鼓囊囊的豆荚,有些豆荚甚至都已经被撑得微微裂开了口,露出了里面滚圆饱满的豆粒。
     “我的个老天爷啊,这这真是咱们自家的地里长出来的庄稼?”
     当秋收的号角正式吹响,张大山带领着全家老小,以及闻讯赶来帮忙的张河、钱大爷等几个交好的邻居,浩浩荡荡地开进自家那片金黄的田野时。
     几乎每一个亲眼目睹这般丰收盛景的人,都忍不住发出了这样带着几分不敢置信的惊叹。
     太壮观了!
     太喜人了!
     这哪里还是他们印象中那个贫瘠苦寒、十年九不收的青石村啊?
     这分明就是传说中那物阜民丰、遍地流金的鱼米之乡啊!
     “大家都别愣着了!”张大山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对着众人朗声喊道。
     “这粮食再好,也得收回仓里才是咱们自个儿的。”
     “铁牛,石头,你们俩,带着年轻人,负责割稻子和麦子,记住,镰刀要

第220章 金秋时节,喜获丰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