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0章 《乃服》初用,麻布改良[1/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大山一家虽然依旧挣扎在温饱线上,但至少不再像最初那样,时刻面临着饿死冻毙的绝境。
     地里播下了种子,寄托着秋收的希望。
     山上采回的药材,也带来了换取钱粮的可能。
     修补过的牛棚,添置了简易的家具,总算勉强能安身。
     然而,解决了初步吃和住的问题后,“穿”的窘迫,便日益凸显出来。
     一家十口人,老的少的,几乎就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
     不是打着层层叠叠、颜色各异的补丁,就是早已被洗得发白、变薄、失去了原有的形状。
     尤其是几个年幼的孩子,身上穿着的,往往是哥哥姐姐们淘汰下来的、改了又改的旧衣裳。
     宽大的罩在瘦小的身上,衣不蔽体,寒酸又可怜。
     更让人难受的,是这些衣服的材质——粗麻布。
     用最原始、最粗糙的方法纺织出来的麻布,硬得像砂纸一样。
     贴身穿着,又剌又痒,极不舒服。
     孩子们的皮肤娇嫩,常常被磨得发红,甚至起疹子。
     晚上睡觉时,盖在身上的那床旧棉被,面子和里子也都是这种粗麻布做的,又硬又沉,还藏污纳垢,根本不保暖。
     王氏和花儿虽然手巧,针线活不停。
     但这缝缝补补,也只能是维持现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衣物的品质。
     张大山看着孩子们因为穿着不适而抓耳挠腮的样子,看着妻子和女儿因为缺少像样衣物而显得有些自卑的神情。
     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
     连基本的穿着都如此不堪,何谈尊严,何谈体面?
     必须想办法,改善家里的穿衣状况。
     他想起了家里那台破旧的织布机,想起了王氏和花儿那双灵巧却又因为工具限制而无法尽情施展的手。
     也想起了,脑海中那部《天工开物》里,关于纺织的记载——《乃服》篇。
     《乃服》篇中,不仅详细描绘了各种织机的构造原理。
     更用了大量的篇幅,记述了各种天然纤维(如蚕丝、棉花、麻类)的种植、获取和加工方法。
     其中,关于处理麻类纤维的部分,尤其引起了他的注意。
     “凡麻缕,治之欲熟,沤为第一。”
     书中强调了“沤麻”的重要性。
     指出通过将麻杆浸泡在水中,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纤维与麻骨、胶质分离,是获得洁白、柔韧纤维的关键步骤。
     并且,还提到了不同的沤麻方法(如流水沤、静水沤、雨露沤),以及温度、时间对沤麻效果的影响。
     “熟麻既成,复需捶打、刮洗,以去筋骨。”
     沤好的麻,还需要经过捶打、刮洗等物理方法,去除残留的木质部和杂质。
     “最精者,则用栉理(栉即梳子),经纬因成。”
     而想要获得最精细、最适合纺织高档布料的麻纤维,则必须经过“栉理”——也就是用梳子反复梳理的工序。
     书中甚至还画有几种不同齿距的“麻梳”的简易图样。
     通过这些工序处理过的麻纤维,才能变得洁白、柔软、富有光泽,并且长度和细度都达到最佳状态。
     张大山仔细回忆着这些记载,再对比王氏和花儿平日里处理麻线的方法。
     他立刻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王氏她们处理麻,方法极其简单粗糙。
     往往只是将麻杆砸扁,简单地撕下纤维,搓洗几遍就开始纺线了。
     中间缺乏了最关键的、也是最耗时耗力的“沤麻”和“梳麻”环节。
     怪不得纺出的线又粗又硬,充满了杂质和短纤维。
     用这样的线织出来的布,能舒服才怪了。
     “孩儿他娘,花儿。”
     这天,看着王氏和花儿又在院子里,用原始的方法捶打着干硬的麻杆。
     张大山走了过去。
第40章 《乃服》初用,麻布改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