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章 简易家具,动手制作[2/2页]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洪崖洞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截好木墩后,再用柴刀和镰刀,一点点地将木墩的顶面和底面削平。
     虽然无法做到完全水平,但至少能保证放稳当,坐上去不至于摇晃。
     石头、栓子和柱子则负责用砂岩打磨木墩的边缘和坐面,去除那些粗糙的毛刺,免得扎伤屁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孩子们干得很起劲,小手磨红了也不在乎,互相比赛着看谁磨得更光滑。
     忙活了大半天,七八个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纯天然”木墩凳便宣告完工。
     虽然样子原始笨拙,但在孩子们眼中,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杰作了。
     接下来是做桌子。
     这难度就大多了。
     张大山找了四根相对笔直、粗细均匀的树枝做桌腿。
     又挑选了几块从老宅那边“分”过来的、稍微厚实些的旧木板做桌面)。
     他耐心地教儿子们如何在木板和桌腿的连接处,用石片和刀具刻出简单的凹槽和凸榫。
     没有墨斗,他就用烧黑的木炭画线。
     没有凿子,他就用镰刀尖一点点地剔挖。
     这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和精准度。
     稍有不慎,榫卯就合不拢,或者连接不牢固。
     父子几人围着这些木料,敲敲打打,比比划划,反复尝试。
     石头脑子活,还想出了用湿泥填充缝隙增加稳固性的“鬼点子”,被张大山笑着否定了。
     最终,他们还是采用了最稳妥的办法——榫卯初步固定后,再用坚韧的青藤条,浸水后在连接处反复捆扎、死死勒紧。
     藤条干透后收缩,会将整个结构箍得异常牢固。
     一张晃晃悠悠、桌面也有些高低不平,但总算能承重、能放东西的简易方桌,终于在傍晚时分宣告完成。
     看着这张凝聚了父子几人心血的桌子,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最有技术含量的,还是制作睡觉用的铺板。
     直接睡在地上或者土炕上,终究太潮湿,对身体不好。
     张大山决定用竹子来做。
     竹子轻便、结实,而且南方多雨潮湿,竹制家具更耐用。
     他指挥儿子们将那些粗壮的青竹搬过来。
     先用斧头小心地将竹子从中间劈开,分成两半。
     这个活需要技巧,用力要匀,否则竹子容易完全裂开。
     铁牛力气大,但手不够稳,劈坏了好几根。
     反倒是石头,看着瘦弱些,但找准了下斧的角度和力道,成功率更高。
     劈开的竹片还不能直接用,内壁有很多坚硬的竹节,必须削平。
     张大山教他们用镰刀刀背或者石片,顺着竹纹一点点刮削。
     这个活最是磨人,枯燥而又容易伤手。
     几个小子没一会儿就没了耐心,开始叫苦不迭。
     张大山便一边自己动手示范,一边给他们讲道理。
     “想要睡得舒坦,就得下功夫。”
     “这竹刺要是削不干净,扎到身上可不好受。”
     “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
     在他的督促和榜样作用下,孩子们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干。
     将处理好的竹片打磨光滑后。
     再按照合适的长度,将它们并排铺好。
     下面用更细的竹竿作为横梁支撑。
     接口处同样用湿藤条反复捆扎固定。
     一块块带着天然弧度的、青黄色的竹铺板便逐渐成型。
     最后,他们还用剩余的细竹竿和藤条,在墙角搭起了一个几层高的置物架。
     虽然结构简单,甚至有些歪斜。
     但总算能把家里那些零散的陶罐、工具、衣物都分门别类地放上去了。
     整个棚屋内部,因此显得利落整洁了不少。
     连续几天的辛勤劳作。
     当这些凝聚着全家汗水和智慧的简易家具,终于全部完成并各就各位时。
     这个曾经破败不堪、如同牲口棚般的栖身之所,终于真正开始散发出“家”的气息。
     晚饭时分。
     一家人第一次齐齐整整地围坐在新做的方桌旁。
     虽然坐的是高矮不一的木墩凳。
     虽然桌上的饭菜依旧是糙米野菜糊糊。
     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朴素的幸福感。
     孩子们兴奋地摸摸这,敲敲那,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王氏看着这一切,眼角眉梢都是温柔的笑意。
     晚上睡觉时。
     将几块竹铺板在土炕和旁边的空地上拼好。
     铺上厚厚的、晒得干爽的茅草。
     躺在上面,虽然依旧能感觉到竹片的硬朗。
     但隔绝了地面的潮气和寒气,感觉温暖而又安稳。
     听着棚外呼啸的风声,感受着身边家人的体温和均匀的呼吸。
     张大山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宁静。
    喜欢。
  

第28章 简易家具,动手制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