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74章 未游水乡闻盛宴,一席佳肴梦汴梁[2/2页]

开局成园长,我的动物们都成精了 逸辰公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开始变得自豪起来,“此菜,出自南宋典籍《山家清供》,乃是当年,文人雅士,于重阳赏菊时,必不可少的一道雅馔。”
     “取秋日里,最新鲜的黄熟香橙,从顶端,挖去一小块果肉,填入以鲜活河蟹的蟹黄、蟹肉,拌以米酒、香醋调和的馅料。再将那橙盖盖回,放入蒸笼,以酒水蒸之。待那橙皮的清香,与蟹肉的鲜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方可成菜。”
     他话音落下,第二道菜,被稳稳地端了上来。
     那是一只只完整的、被蒸得温润剔透的黄橙,盛放在白玉盘中。橙盖揭开的瞬间,一股混杂了果香、酒香与极致蟹鲜的、霸道的热气,猛地窜了出来,瞬间,便将所有人的嗅觉,彻底俘虏。
     用小小的银勺,舀一勺入口。
     那口感,复杂,却又无比的和谐。橙肉的微酸,完美地中和了蟹黄的肥腴;米酒的醇香,则将蟹肉的鲜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唔……妙!妙啊!”一位老教授,闭着眼睛,细细品味,脸上,是如痴如醉的表情,“老夫仿佛,真的看到了,数百年前,那临安城的秋日,菊黄蟹肥,文人雅集之景啊。”
     “第三道,‘东坡肉。”
     “此菜,想必诸位先生都已不陌生。但咱们这里的东坡肉,却有两点不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一,这猪,是咱们山庄,用五谷杂粮,在山林间散养的黑猪,肉质紧实,肥瘦相间,层次分明。”
     “其二,咱们烧这肉,用的,不是寻常的水,而是,上好的绍兴花雕。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前后,需得煨足三个时辰,方能将那酒香,彻底逼入肉的每一丝纤维之中。”
     当那一个个独立的小小陶罐,被端上桌,揭开盖子时。
     一股浓郁到近乎于“粘稠”的肉香,混合着醇厚的酒香,瞬间,便让整个雅座的空气,都变得“厚重”了起来。
     那块四四方方的五花肉,被炖得通体晶莹,色如玛瑙,颤巍巍,亮晶晶。
     用筷子轻轻一夹,便能感受到那种,入口即化的酥烂。
     送入口中,先是微甜的酱香,紧接着,是肥肉那丰腴的油脂香气,在舌尖融化开来,却丝毫不腻。最后,是瘦肉的酥软,以及,那深深渗透进肉质里的,悠远的酒香。
     “我……我收回我之前的话。”那位军事史教授,一边吃,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国士。而我……我只想当一个,能天天吃到这碗东坡肉的……‘伙夫!”
     一番话,引得满堂大笑。
     接下来的每一道菜,都如同一幅画,一个故事。
     有取自《东京梦华录》的“遍地锦装鳖”,是将甲鱼与鸡肉同炖,取其鲜美之极致。
     有源自《武林旧事》的“两色腰子”,是将猪腰片成薄如蝉翼的腰片,一半白水煮,一半红油拌,一菜两味,尽显厨师的巧思。
     甚至,连最后一道汤品,都大有讲究。
     “此汤,名曰‘拔霞供。”韩师傅指着那锅汤色清澈见底,里面却只漂浮着几片鲜红肉片和几根翠绿菜心的汤,缓缓说道,“此名,出自林洪的《山家清供》。说的,便是涮兔肉。冬日雪夜,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将那切得极薄的兔肉,在滚烫的汤中,一涮即熟,其色,艳如晚霞。故名,‘拔霞供。”
     “今日虽非冬日,但这意境,却是相通的。”
     当最后一道,用莲子、百合、桂花蜜,熬制成的甜品“西湖梦寻”被端上桌时。
     在座的所有专家,都已是,酒足饭饱,心神俱醉。
     他们醉的,不仅仅是那浅尝辄止的薄酒。
     更是醉在了这一席,充满了历史、典故与匠心的,文化盛宴之中。
    喜欢。
  

第474章 未游水乡闻盛宴,一席佳肴梦汴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