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逼真的氛围,除了海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对“演员”进行无比严格的培训。
刘楚闻言,却笑着摇了摇头。
“何老,您误会了。”
“他们,和诸位先生一样,都是我们青瑶山庄的,普通游客。”
“普通游客?!”
这一下,所有专家,都彻底被镇住了。
“那……那他们身上这衣服……”
刘楚伸出手,指向不远处,那条由青石板铺就的、更为热闹的商业街。
“因为,在那条街的尽头,我们开了一家,名为‘锦绣坊的小店。”
“哦?”
“饭,可以待会儿再吃。”何镜山教授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明亮的光芒,他竟像是孩童般,有些急不可耐地说道,“刘园长,不知……可否先带我们,去那‘锦绣坊,看上一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是啊是啊!”李敬同教授也抚掌笑道,“来都来了,若不入乡随俗,岂不是辜负了此间的大好风光?今日,我等这些老家伙,也想效仿一回古人,着一身华裳,再来品这湖光山色,岂不快哉?”
这个提议,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心中的那份“雅兴”。
刘楚看着这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泰斗们,此刻脸上那跃跃欲试的兴奋神情,心中也是暗自好笑。
“固所愿也。”他再次拱手,“诸位先生,请。”
一行人,暂时放弃了美食的诱惑,转身,走出了湖畔居,踏上了那条,通往“锦绣坊”的江南风情街。
一踏上这条街,脚下的触感,便截然不同。
不再是瓮城广场那种大气、规整的青石板,而是一种更为小巧、也更为随意的、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和青石片,拼接而成的路面。走在上面,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带着回响的声响。
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真正的江南民居。粉墙黛瓦,马头墙层层叠叠,如同起伏的波浪。每家每户的门窗,都用深色的木料雕刻出精美的花纹,窗棂之下,大多都探出几枝青翠的绿植,或是几朵不知名的、正开得烂漫的小花。
一条清澈的人工小河,沿着街道蜿蜒流淌,河上,每隔一段距离,便会架着一座小巧的石拱桥。
“你们看这路,”一位专攻城市规划的教授,边走边赞叹,“它不是直的。它是有弧度的,蜿蜒曲折。这样一来,游客的视线,就不会一眼望到头,在每一个转角,都会有新的期待。而且,这道路的宽度,也经过了精心的计算,既能容纳足够的客流,又不会因为太过宽阔,而失去了江南小巷那种独有的亲切感。”
何镜山教授的目光,则落在了两旁那些建筑之上。
“你们发现没有,”他指着一座茶馆和旁边的一家绸缎庄,“这两栋建筑,它们的屋檐高度、马头墙的层数,都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在整体的色调、材质和风格上,又保持了高度的统一。这就是江南民居营造的精髓——‘乱中有序,‘和而不同。每一栋,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还有这水!”一位水利专家,正趴在一座石桥的栏杆上,仔细地观察着下方缓缓流淌的河水,“这水是活的!你们看,它有流速,而且水面上,还带着微风吹过的波纹!这说明,整条水系,背后必然有一套极为精密的水循环和动力系统在支撑!了不得,了不得啊!”
专家们就这么走着,看着,讨论着。
他们就像一群最高级的“找茬”专家,试图从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不合规矩的“破绽”。
然而,他们失望了。
他们看到的,只有,一种近乎于“变态”的、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无论是墙角处一块恰到好处的青苔,还是店铺门楣上一块模拟出百年风雨侵蚀痕迹的木匾,亦或是,从某个不经意的窗棂里,传出的、一阵悠扬的评弹声……
这一切,都在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他们——
这里,就是江南。
喜欢。
第469章 移步换景入画堂,锦绣华裳待高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