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0章 大道之辩(下)[1/2页]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三日后,太极殿前,巨大的露天广场之上。
     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大唐帝国,自开国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公开辩论会”,正式开始。
     广场的正北方,临时搭建起了一座,高大的观礼台。
     皇帝李世民,亲率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以及所有在京的王公大臣,一同,端坐其上,担任这场辩论的“最终裁判”。
     广场的东西两侧,则分设了两个,同样高大的辩论台。
     东侧代表着“儒学正统”。国子监祭酒孔颖达,身着最隆重的祭酒服,端坐其上,其身后,站着数十名,同样神情倨傲的当世大儒。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必胜的信心。
     而西侧则代表着“格物新学”。国子监博士马周,只穿着一身朴素的青色官服,平静地坐在那里。他的身后,空无一人,只摆放着,几个用黑布,严密遮盖起来的,神秘的“道具”。那副“孤军奋战”的模样,引来了无数同情的目光。
     “咚——咚——咚——”
     三声沉闷的景云钟响之后。
     辩论,正式开始。
     首先,由“儒学”一方的代表,孔颖达发言。
     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儒,缓缓站起身,先是对着观礼台上的李世民,行了一个标准的大礼。
     然后,便用一种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庄严的语气,开始了他那,早已准备多时的,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引经据典,从《尚书》的“天人感应”,讲到《春秋》的“灾异之说”。
     痛心疾首地,论证了,此次蝗灾,乃是因为“朝有奸佞,德不配位”(暗指太子),所引来的“上天示警”。
     其唯一的,解救之法,便在于“君王修德,臣子行仁”,用“至诚之心”,去感化上天,劝退神虫。
     他那番话,说得是声情并茂,感人肺肺腑。
     引得台下无数,信奉儒学的士子们,纷纷点头,甚至有人感动得,当场落泪。
     就连观礼台上的李世民,在听完之后,也不由得,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他知道,孔颖达这番话,虽然在他看来,有些“迂腐”。
     但却牢牢地占据了,这个时代,最无法被辩驳的道德制高点。
     现在,轮到马周了。
     所有的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那个看起来,势单力薄的西侧辩论台。
     他们,都想看看,这个太子的“喉舌”,将如何去反驳,这如同泰山压顶一般的“圣人之言”。
     然而,马周的举动,却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没有,去反驳孔颖达的任何一句话。
     甚至没有,去谈论,任何关于“格物之学”的“歪理邪说”。
     只是平静地,站起身对着孔颖达,躬身一礼。
     然后用一种,充满了“谦卑”与“求教”的语气,缓缓说道:
     “……孔祭酒,学究天人,所言皆是振聋发聩的圣人之道。下官听完之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他竟然先肯定了对方!
     孔颖达闻言,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以为,马周这是已经准备,缴械投降了。
     然而,马周却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想当着陛下和天下人的面,向孔祭酒,请教一二。”
     “哦?你有何不明?”孔颖达,傲然问道。
     马周,看着孔颖达,一脸“真诚”地问道:
     “祭酒大人,刚刚言之凿凿,说这蝗虫,乃是上天降下的‘谴告。是‘神虫,对吗?”
     “不错!”孔颖达,想也不想,便回答道。
     “好。”马周点了点头。
     “那,祭酒大人,又说我等君臣,当行‘仁政,以‘养民,对吗?”
     “理当如此!”孔颖达,更是理直气壮。
     “那,下官,便斗胆再问一句。”
     马周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八度!
     他的眼中,闪烁着,如同猎豹般,锐利的光芒!
     “如今,河北道,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数百万灾民,即将易子而食,饿殍遍野!”
     “既然这蝗虫,是上天降下来,警示我等的‘神虫!”
     “那,不就等于说,这蝗虫是上天专门赐予我们,用来救济灾民的……‘天赐之粮吗?!”
     什么?!
     蝗虫……是……天赐之粮?!
     这句话一出!
     整个广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的人,都被马周这,石破天惊的,颠倒黑白的“神逻辑

第120章 大道之辩(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