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章 帝王的震撼与恐惧[1/2页]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甘露殿。
     李世民没有去上朝,但醒得很早。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御案后,翻阅着一卷《左传》,看似悠闲,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心,一直都系在太极殿上。
     他想知道,那个刚刚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儿子,在拿到监国这个烫手山芋后,会是怎样一副手足无措的模样。
     甚至已经预想好了几种可能:或许,承乾会战战兢兢,不敢做任何决定;或许,会急于求成,胡乱发布一些不成熟的政令;又或者,会趁机报复,打压那些曾经非议过他的官员。
     无论哪一种,都在预料和掌控之中。
     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看似退居幕后,实则用一种无形的方式,掌控着整个棋局的走向。
     一名内侍,如同影子般悄无声息地滑入殿内,跪伏在地,将一份用黄绫包裹的奏报,呈于案前。
     这是他安插在太极殿的“耳目”,专门负责记录朝会上的点滴,并在第一时间向他汇报。
     “说吧。”李世民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左传》上,头也不抬,语气平淡。
     “回陛下,”那内侍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奇异情绪,“今日朝会,太子殿下……先是处理了六部常规奏报,条理清晰,无一错漏。”
     “其后……其后,太子殿下,上奏了一份……一份关于关中旱情的奏疏。”
     “旱情?”李世民的眉毛,微微挑了一下。
     于是放下书卷,终于有了一丝兴趣。
     关中旱情的事,自己也正打算过几日和房玄龄他们商议,开仓放粮。
     承乾,也注意到这件事了吗?
     他想做什么?难道也是提议开仓放粮?那未免也太……没有新意了。
     “他奏了些什么?”李世民问道。
     那内侍不敢怠慢,立刻将朝堂上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从太子如何发问,问得百官哑口无言。
     到他如何抛出那份名为《论关中旱情防治及以工代赈疏》的奏疏。
     再到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宰相,在看过奏疏后,如何从震惊,到敬佩,最终异口同声地躬身附议……
     那人讲得绘声绘色,尤其是在描述奏疏中“水利兴建”和“以工代赈”那两部分时,更是将朝臣们那种被颠覆了认知的震撼,模仿得惟妙惟肖。
     李世民静静地听着。
     一开始,脸上还带着一丝君王的审视与淡然。
     但听着听着,他的表情,开始变了。
     当听到“水利兴建,变靠天吃饭为主动防灾”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当听到“以工代赈,化无用流民为兴国之力”时,握着书卷的手,不自觉地收紧了!
     而当听到房玄龄,那个与他共定天下、眼光何等挑剔的房玄龄,竟然对这份奏疏,给出了“经天纬地之策,活民百万之功”的至高评价,并率众附议时……
     李世民的呼吸,猛地一滞!
     他再也坐不住了!
     “奏疏原件呢?”他几乎是下意识地问道。
     “回陛下,奏疏已被政事堂收录,抄录的副本,即刻便会送来。”
     话音刚落,另一名内侍便捧着一份刚刚抄录好的奏疏,快步走了进来。
     李世民一把夺过奏疏,迫不及待地展开。
     李世民的目光,如同贪婪的饿狼,在那些字句上飞速扫过。
     一个个熟悉,却又被组合成全新概念的词语,不断冲击着他的眼球!
     “系统性灌溉网络……”
     “变消耗性救济为投资性建设……”
     “以劳动换取尊严与口粮……”
     “从根源杜绝流民之乱……”
     奏疏的最后,甚至还附着那几张规划得精妙绝伦的水利渠道图!
     “哐当!”
     李世民手中的那卷《左传》,无力地滑落,掉在了地毯上。
     整个人,都像是被抽走了力气一般,缓缓地靠在了龙椅的椅背上。
     胸口,在剧烈地起伏。
     脑海中,掀起了比任何人都更猛烈的惊涛骇浪!
     他不是那些普通的官员。
     而是一手缔造了这个帝国的君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份

第17章 帝王的震撼与恐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