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写完后,他把纸轻轻推到桌中央,没说话,只是抬头看向宋清雅。
     每道题写了一种病的情况,包括病人的样子、发病初期和后期的表现。
     第一道题写的是寒湿困脾,病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初期畏寒,后期四肢沉重。
     第二道是肝郁化火,情绪急躁,目赤口苦,夜间多梦,脉弦数。
     第三道写的是肺肾两虚,久咳不止,动则气喘,夜间盗汗,腰膝酸软。
     问题也不复杂,就是让宋清雅开个药方。
     表面看题目很直接,其实处处是坑。
     三道题都没有给出脉象,也没有说明病人年龄、体质、是否有旧疾。
     这些信息在中医辨证中极为关键。
     缺少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用药偏差。
     而文君亦偏偏把这些最关键的细节全部隐去。
     中医讲的是望闻问切,至少得摸个脉才能下药。
     可他连脉象都没给,就让人直接开方,错一味药,整张方子就算砸了。
     在场的几位懂行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开方不是背书,不是照搬经典就能成。
     没有脉象,等于盲人摸象。
     用错一味药,可能轻则无效,重则伤身。
     文君亦这是在考判断,也在考验胆识。
     大家都盯着宋清雅,连最支持她的杨英子,心里也打起了小鼓。
     杨英子站在角落,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
     她相信宋清雅的能力,但眼前这题实在太过棘手。
     她不敢大声喘气,生怕打扰了宋清雅的思路。
     “清雅,别紧张,就当是测试,想到啥写啥。”
     杨英子终于忍不住,小声提醒了一句。
     “嗯。”
     宋清雅轻轻应了一声,头也没抬。
     她已经拿起笔,指尖稳稳握住笔杆,目光落在第一道题上。
     她前世拥有“医女”的天赋,那个年代的人都尊称她为“大医”,因为她救过的人数不胜数。
     每一次出诊,病患挤满院外,她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为了应对大量病人,她不能逐一进行切脉诊断,必须总结出适用于大多数人体质的通用药方。
     这些药方既要有效,又要足够安全,确保即便是少数体质特殊的人服用后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而眼前这三道题目,恰好涉及的就是这类通用方剂的拟定与调整。
     第一题是针对风寒侵袭导致的群体性感冒,要求写出主方并说明加减依据。
     第二题是慢性脾胃虚弱的调理方案,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差异。
     第三题则更复杂,涉及多种症状交织的综合病症,必须兼顾祛邪与扶正。
     这些问题正是她最擅长的领域,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给出标准答案。
     她拿起笔,坐在桌前,手腕稳定,笔尖在纸上迅速移动。
     每一味药的作用都被简要注明,加减变化的理由也写得清楚明白。
     不仅如此,她还补充了针灸穴位的选择和操作要点,比如取哪几处穴位,用何种手法,留针多久。
     饮食方面的建议也一并附上,包括忌口的食物种类,适宜食用的粥汤品类,以及日常起居注意事项。
     整份答卷内容详实,条理分明,几乎没有遗漏任何细节。
     “文老先生,我答好了,您看看。”
 

第142章 针灸奇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