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当然好了。”周姨娘满脸兴奋,她当然知道沧州城内如今是什么情形。
沧州的好,汝阳都知晓。甚至汝阳不少人现在都琢磨着往沧州城内去,听说沧州现在干什么都在赚钱,而且给官家干活,还管饭管住的,这不就相当于官家送钱嘛。
“汝阳盛产药材,若是汝阳的药材有大商队介绍出去,不少人来采购,同时建立起来的还有随之的产业。比如运输类的,还有住宿,吃饭等等,汝阳风景极佳,甚至还能吸引不少人来观景。”白玥安说着大概的想法,“只是我们对于汝阳城不是很了解,周娘子能否带我们看看。”
“当然可以。”
微服私访,这是体察民情最有效的方法。一行人伪装成客商,在汝阳各类药铺探访着,了解着汝阳药材的具体情况。
汝阳水系勾连各地,是个重要的水上要塞。汝阳除了药材丰盛外,水上交通也异常发达,故而,汝阳的造船水平极高。只是汝阳这个地方,大家虽然想发展,但找不到路子。说行商,是能行商,只是药材行商起来,没什么商队愿意做。况且,很多药材也因为商队太少,卖不出去。
薛家行商天下,薛家的商队是汝阳最大的商队,汝阳往外贩卖的商品,多是薛家带出去的。只是,薛家的商队并非只是走汝阳一道,而是沧州道十城皆行,故而往来一次,耗费的时间很久。
薛元清找到一家薛家的商行,叫来了掌柜,了解了目前整个汝阳的行商情况。
“汝阳的商业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薛元清把情况告知白玥安和萧瑾明,“除了药材外,汝阳本身造船水平极其高,可以供应水运。同时,汝阳本身水系发达,倒是可以做一个转运中心。”
自从薛元清从白玥安嘴里得知了转运中心一事后,便一直琢磨着如果在大夏境内寻找合适的地方构建足够多的转运中心。
或许,汝阳就可以做一个足够合适的转运之地。
薛元清是这么想的,他第一考虑的就是方便,但汝阳水系多也就注定了汝阳地气偏潮湿,有些东西放不久。可还是有很多东西,例如丝绸,瓷器,密封的茶叶等等可以在汝阳设置转运仓。
“兴建码头和仓库,收取进出管理的费用。同时,行商的商队也可以在汝阳内住宿吃饭,同时补充更多的货品继续出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汝阳的发展。虽说汝阳的水稻粮食产量低了些,但其作为交通要塞,也可以有其别的发展。以靖王府的名义,大量收购药材,然后销往各地,先行打开汝阳此地药材的名声,这样后续许多操作也就方便了。”白玥安明白了薛元清在想什么,她有时候都得感慨一下,薛元清不愧是经商家庭出来的孩子,在经商一道上果然颇有天赋。不过是在汝阳走访里一圈,便立刻想到了汝阳能做什么。这换做白玥安,可能还得再调研许久才能想到。有时候,
第二百零九章 汝阳调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