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1章 三十文一份,知晓天下大事[2/2页]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爱吃葡萄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我们没看透的算计,但至少表面上,有了这报纸,胡惟庸能拉拢多少人?”
     “不说别的,单是这后面的征稿启事,投稿不仅能扬名,还能赚钱。”
     “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无数急于成名、急于赚钱的士子,争先恐后地与胡惟庸联系上。”
     “甚至,不仅仅是士子,官员中也一定有不少想要出头的。”
     “而眼下,这位胡大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
     老郑这番话一出,李善长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
     真是没天理了。
     胡惟庸明明已经从丞相位上退下,为何反而更加顺风顺水?
     难道这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李善长刚冒出这个念头,便立刻将其打消。
     毕竟,这想法太过骇人。
     另一边,刘伯温也在看报。
     只不过,他看得津津有味。
     “啧啧,这胡惟庸还真是心思多,居然弄出这么个玩意儿!”
     “嗯,不说别的,这话本倒是挺有意思。”
     “妈的,你写得好好的,怎么不写完呢?这让人看一半留一半的,真是缺德!”
     李善长一边抱怨着断章狗,一边继续兴致勃勃地阅读后面的内容。
     诗词、物价、时事……
     报纸上的每一部分,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不得不说,这玩意儿真是打发时间的好东西。
     (本章完)
     
     对于许多人来说,今天出现的《大明周报》确实是个解闷、打发时间的好玩意儿。
     但对某些人来说,这报纸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原因无他,报纸上刊登的征稿启事实在太过诱人。
     要求很简单,只要你是大明百姓。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将字迹工整的稿件投递到大明周报社。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杂记,只要质量不错,都可以刊登在报纸上。
     而最吸引人的,是待遇。
     稿费自不必说,胡大老爷为了早日从报社解脱,同时也为了收到优秀稿件,给出的稿酬相当可观。
     当然,这时候还不叫稿酬,而是文雅地称为润笔。
     不同于后世习惯按“千字”计价,这时候可没有那些大水喉出现。
     这年头能写几百上千字的都算不错了。
     因此,胡大老爷非常贴心地重新设定了一个单位:每百字XX文。
     没错,胡大老爷这里,是按每一百字算一次稿酬的。
     管其他人怎么弄,反正按照胡大老爷的想法,写手嘛,多给几块钱也亏不了本。
     当然,这个稿酬计价方式针对的是时文和话本一类的长篇文。
     像诗词歌赋这些,则是直接按篇计价的。
     如今陛下已经批准了,胡大老爷还有什么好避讳的。
     干呗!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怎么把报纸的销量提上去。
     对于胡大老爷来说,报纸的质量暂时还能稳住,但怎么尽快扩大销量,就是他需要琢磨的事了。
     依照他上辈子大概了解的知识来看,最初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手里有点闲钱、识字的中产。
     这时的中产,与后来那些只有一套房子,整日如狗般疲于奔命,还得偿还房贷、车贷的白领截然不同。
     这一时代的中产,绝大多数家中拥有百亩以上的田地,确保每年都能收取地租。
     不仅如此,许多人还在应天城内拥有其他资产。
     这些产业和土地,都是能够传承给后代的。
     因此,这些人自然成了最初的客户群。
     然而,若要扩大销量,仅靠他们显然是不够的。
     胡惟庸此刻所思考的,是如何在普通百姓中提升产品销量。
     他所说的普通百姓,指的不是那些整年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人。
     那些人既无能力也无心思在报纸这种“奢侈品”上消费。
     真有闲钱,他们更愿意添置些生活用品。
     哪怕是一撮盐、一块布,也比报纸来得实在。
     毕竟,他们大多不识字,不是吗?
     所以,这些人至少暂时不在胡大老爷的销售目标之内。
     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些识字的乡绅与乡贤。
     这些人其实在大明各地并不少见。
     他们有的是辞官回乡的,有的是考取功名后暂时未仕的。
     还有的,则是因为种种家庭原因,本可做官却选择不去的人。
     总的来说,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家中有地,地方上有声望,并且或多或少与官场有联系。
     这些人不论主动还是被动,表面上只是在乡间或城里处理些家族事务,似乎无所事事。
     但实际上,他们不仅财富丰厚,在当地也备受尊重。
     很多时候,“皇权不下乡”这句话,正是形容这些乡绅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治。
     这些人无疑是胡大老爷最佳的销售对象。
     稍加琢磨他们的喜好就能明白。
     老男人嘛,一是喜欢吹嘘,二是喜欢看美女。
     看美女的事,报纸暂时无法满足,但吹嘘的事,报纸倒是能帮上忙。
     这不,时文板块既要有那种“替人发声”的情感引导文章,同样也要有那种看似高端、用词考究、充满格调的“专业文章”。
     这些做法一方面是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专业、权威的形象,另一方面则是方便读者在看完后拿去炫耀。
     胡惟庸非常清楚后世有多少人靠着网上看到的段子和各种“无关紧要”的知识,吹得天花乱坠。
     幼稚吗?
     但确实很爽啊!
    喜欢。
  

第101章 三十文一份,知晓天下大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