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章 吟诗作对,附庸风雅[2/2页]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爱吃葡萄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未出门的他,今当出来散心,感觉倒也还不错。
     逛着逛着,胡惟庸却发现这庙里的读书人似乎多得有些离谱。
     这究竟是和尚庙,还是书院?
     难不成如今的和尚僧衣、不剃度,反倒穿上了士子服、戴上了发冠?
     他仔细一瞧,凑到几个满脸虔诚的士子旁边,竖起耳朵一听,这才明白。
     原来府试将至,这些学子觉得今年的考试格外诡异,光靠勤学苦读似乎不太靠谱,索性来庙里烧香拜佛。
     既然正路靠不住,或许歪门邪道反而能有些奇效。
     弄清楚情况后,胡惟庸倒也没嘲笑他们。
     上辈子自己高考前不也烧香拜佛?大学期末考试时,转发锦鲤、放好运来之类的荒唐事,不也干过?
     说到底,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无伤大雅。
     胡惟庸笑了笑,继续在庙里闲逛。
     不知不觉间,他走到一个角落,看到一群学子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
     看那样子,倒不像是讨论学问,反倒像是在开诗会。
     这种热闹,胡惟庸之前可没见过,当即兴致勃勃地走了过去。
     (本章完)
     
     上辈子看历史题材的网络时,总少不了诗会写诗、装逼打脸的桥段。
     起初,胡惟庸还觉得新鲜。
     可每本都如此,他就觉得厌烦了。
     怎么还没完没了了?
     这帮人就不能换个套路?
     等胡惟庸自己真来到大明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这套路还真不能换。
     但凡文人墨客聚在一起,不干点吟诗作对的勾当,还真不知道干些什么。
     为什么?
     因为经义不能轻易讨论,毕竟这些年轻士子学问尚浅,说不出什么深奥的道理,反倒容易闹笑话。
     况且,经义之谈是儒家各门各派最核心的理论。
     偏偏不少学派之间的这些学问是互相冲突的。
     倘使在众目睽睽之下议论这些话题,稍有不慎,便不再是两个学子之间的争执,而是两派势力争斗的开端。
     因此,还是吟诗作对更为妥当。
     既能满足学子们炫耀才华、扬名立万的需求,又不会引发你死我活的惨烈局面。
     毕竟,经义之辩,若学问未到一定境界,根本无法分辨优劣对错。
     而诗文的好坏,但凡读过书的人,一读便能分出高下。
     所以,胡惟庸来到大明后便明白了。
     古时士子聚会,无非就是那些花样,除了谈论哪位花魁美貌,剩下的便是吟诗作对,附庸风雅了。
     胡惟庸心中稍安,低头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衣着,虽略显富贵精致,却并未逾制,不过是件普通的士子服,倒不必担心暴露身份。
     于是,他迈着稳健的步伐朝人群走去,打算凑个热闹。
     刚一靠近,便有一名少年学子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还未走近,便拱手作揖,口中忙不迭地问道:“这位兄台,可是参加了本次恩科的学子?”
     胡惟庸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自己可不就是参加了嘛,你们这帮小子考的题还是我出的呢。
     见胡惟庸承认,另一位站得稍近的二十来岁的学子转过头看了他一眼,一本正经地赞道:“兄台虽年纪远超我等,又一直未曾登科,却能始终咬牙坚持。
     单是这份坚持,便难能可贵,实乃我等楷模!”
     胡惟庸扭头看了他一眼,脸色有些难看。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呢?
     你说他是在奚落自己吧,可对方那一本正经的模样又实在不像。
     可若说是在夸自己吧,这话又实在不好听。
     再一琢磨,胡惟庸明白了。
     这就是个情商为零且嘴欠的小子。
     算了,老爷我不跟这种人计较。
     于是,胡惟庸索性将这话当作耳旁风,毫不理会地走到众人内围,想看看他们究竟在闹什么动静。
     有一说一,胡惟庸此时也不过五十出头。
     放在后世,既可以算是中年大叔,也能算是小老头,全看他在哪个圈子以及形象如何。
     胡惟庸虽然一向家底丰厚,生活舒适,但也不曾荒废锻炼,再加上背后还隐藏着系统的神秘力量,因此他的样貌看起来不过四十岁上下,正值精力充沛的年龄。
     与众学子相比,他的气度、举止以及衣着都显示出他不凡的出身。
     因此,胡惟庸一出现,便迅速赢得了学子们的接纳。
     毕竟,像之前那位口无遮拦、情商低下的学子毕竟是少数。
     但凡有志于科举、希望在官场有所作为的人,都明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道理。
     不过,在场的学子们虽然对胡惟庸点头微笑,但也仅此而已。
     若要他们主动报上姓名,还得等胡惟庸展现出自己的真本事才行。
     此时,诗会正进行到作诗环节,胡惟庸来得正是时候。
     在场的学子们毫不客气,纷纷提笔挥毫,写下自己的得意之作。
     作为后来者和外来者,胡惟庸并没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毕竟,如今已是明朝,能抄的诗作,尤其是质量上乘的,已经所剩无几,不能轻易使用。
     更何况,他胡惟庸何等身份,若是这些学子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恐怕个个都得恭恭敬敬地称他为“恩相”。
     因此,胡惟庸悠闲地四处走动,顺便欣赏学子们的作品。
     这一看,还真发现这些学子们有些真才实学,尤其是最初迎接他的那位最年轻的学子,文采最为出众。
     若不是确认自己才是唯一的穿越者,胡惟庸差点以为这位学子也是带着“外挂”的同乡。
    喜欢。
  

第23章 吟诗作对,附庸风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