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章 从今日起,本大爷就要改行种地了[2/2页]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爱吃葡萄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毕竟,他只用一道题就展示了让人敬畏的实力。
     如今,谁还敢轻视?
     这次闭门读书倒是挺有意思的。
     所有人都在拼命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不再是单纯啃四书五经了。
     唐诗宋词、史学杂记、四书五经……
     过去他们不屑一顾,只当娱乐的书籍,现在也都成了必读之物。
     不仅有人一本本地翻阅记忆,还有人找来各种杂谈趣事的书来看。
     毕竟,在摸不清胡惟庸出题思路的情况下,广撒网多捞鱼是最稳妥的办法。
     管它什么书的名声如何,先看了记了再说,总不会吃亏。
     一时间,全国各地满是勤奋读书的身影。
     各地学政见状,不管懂不懂,都排队上奏皇帝,声称此地学风浓郁。
     (本章完)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切恢复平静。
     再多的抱怨也无法改变结果,再多的不满也不能帮助未来的府试。
     虽然有一群落榜的考生还在唉声叹气,但实际上他们的悲鸣毫无作用。
     不论胡惟庸搞出来的这场“怪题”让多少考生咬牙切齿、捶胸顿足,只要朝廷并未宣布试题无效,依然认可了此次考试的结果并予以张榜公告,那么一切便不可更改。
     朝廷的尊严远胜于这些学子的前途。
     于是,无论是侥幸登榜还是遗憾落榜的学生,在县试成绩公布后,又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之中。
     那些未能上榜的学子虽满腹怨言,认为自己运气不佳,遇到了胡惟庸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但也隐隐明白自己的实力不足。
     或许下一届没了胡惟庸这个变数,情况会好些,但如果自身没有进步,即使再参加一次,恐怕还是会失败。
     而那些上榜的学子同样感到压力山大,毕竟这只是科举的第一步,往年的成功往往只是家里的小事,无需大肆庆祝。
     今年若非胡惟庸的折腾,怕也不会引起太多关注。
     如今虽然暂时上榜,但接下来的府试和院试中,谁知道还会遇到什么麻烦。
     正是这种心态一致却理由各异的情况,使得大明的读书人群体近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刻苦精神。
     每个人都仿佛置身于学海之中,以苦读为舟。
     不仅学生们忙碌,负责组织此次考试的礼部官员们此刻也在擦干额头的冷汗,迅速投入府试的筹备工作。
     回想之前学生们的声浪,谁能不心惊胆战?要知道,空印案还在眼前,如果这件事闹大惊动了朱元璋,那他们这群人很可能因牵连而性命堪忧。
     幸运的是,胡惟庸去了一趟宫里,回来时带着几份赏赐,不仅平安无事,据说这些赏赐还是他主动要求的。
     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更有不少人开始盘算起来:胡大人得了好处,回到府邸得意洋洋,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什么,至少能在奏章上留名?
     毕竟,胡大人的地位深受皇帝信任。
     若是到时候这位大人物随便提点一下我们的名字,那岂不是飞黄腾达的机会?
     还是那句老话,能混到官场的人,哪个不是精明之辈?
     于是,礼部上下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无需任何人督促,便自行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了。
     胡惟庸听到这个消息后,愣了一下,随后嘴角扬起一抹诡异的笑。
     他随口敷衍了几句表扬的话,便转身回家继续过他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规模更大、花样更多样化的歌舞会、更加激烈的肉搏比赛、厨师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会、池塘里新一轮的钓鱼大赛……
     在家里的胡惟庸,不仅将摆烂玩出了新境界,还搞出了一系列新奇的娱乐项目。
     他过着轻松自在的小日子,别提多舒坦了。
     这一天,应天的阳光洒在胡惟庸身上,为这条“咸鱼”镀上一层金光。
     本来他正晒着太阳积蓄能量,准备约上娜娜和春妮儿进行一场新技能挑战赛,却忽然微微睁开眼睛。
     一道他极为熟悉的淡蓝色屏幕又浮现在眼前,已经许久未见的它,让他有些恍惚。
     【恭喜主人享受闲适生活百日,特赠两公斤土豆作为奖励。】
     【此物经过系统改良,主人只需亲自照料种植,产量便会翻倍。】
     【期待主人继续保持这种舒适的生活方式!】
     看着这些字迹,胡惟庸迅速从躺椅上起身。
     我的天,土豆!
     上一世,这不过是一种普通百姓每日都能吃到的廉价食材,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却是价值连城的东西。
     他曾看过一段科普视频,提到过这种植物。
     其实早在明万历年间,土豆就已经传入中国。
     只是它一直未被重视,也没有大规模推广。
     毕竟万历时期的明朝官场早已不像洪武年间的清明廉洁。
     又有谁愿意拼命劳作呢?
     然而,如果胡惟庸此时拿出这东西……
     啧啧,亩产两千至三千斤的高产作物,要是让朱元璋知道,他岂不是要欣喜若狂?
     胡惟庸敏锐地察觉到,这东西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张免死金牌。
     最重要的是,这比那些所谓的丹书铁券要好用得多,也可靠得多。
     这才是真正的免死金牌。
     毕竟,朱元璋当初虽然嘴上说着丹书铁券可以赦免除谋反外的所有罪行,但实际上,在他的屠刀挥舞之际,不少拥有丹书铁券的人都难逃厄运。
     倘若胡惟庸将这土豆之物引入世间,那局面便截然不同了。
     这虽非战功,却是一项能让无数人存活的无量功德。
     单凭一人之力养育天下苍生,这样的大功绩,即便是朱元璋也无法忽视。
     如此一来,他在大明才算真正站稳脚跟,有了退路,不必终日忧虑会被朱元璋问罪。
     想到此处,胡惟庸急忙奔向后院。
     无需多言,换装、取工具!
     从今日起,本大爷就要改行种地了。
    喜欢。
  

第14章 从今日起,本大爷就要改行种地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