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令人振奋的是,在藻田靠近外缘、受水流冲击较强、相对“贫瘠”的几处附着基上,有几株藻苗展现出了惊人的恢复力和适应性!
     它们的叶片颜色比其他同类更深,蓝绿色调更明显,叶片明显更厚实坚韧,假根也异常发达,牢牢抓住附着基,甚至在泥膜覆盖后也保持了相对良好的状态。
     “看这几株!真结实!”海鹞指着它们,语气充满赞叹。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宝贵的观测和数据采集机会。
     凌疏影的“实验日志”碳化木片堆积得越来越高,上面用鱼刺笔蘸着耐水的鱼血混合碳粉制成的“墨水”,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谱和推论:
     生长图谱详细记录了每一批克隆藻苗从定植到遭遇灾害、再到恢复的个体生长曲线,包含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假根分支数量及长度。
     通过对比,清晰地量化了灾害对不同位置、不同初始状态藻苗的影响程度。那几株在污染中表现优异的“健壮株”数据被特别标注。
     凌疏影还结合海鹞的感官报告和青灵的实时监测,建立了礁盘藻田微环境参数,如水温、盐度、光照强度、水流速度、营养粒子浓度等数据的波动模型。
     记录了网地藻爆发、泥雨污染等事件前后各项参数的变化及藻田的响应时间与恢复能力。
     这为未来选择更合适的藻田位置和设计更鲁棒的系统提供了关键依据。
     关于抗逆性分析,灾害成了最好的压力测试。
     凌疏影重点分析了藻苗对不同胁迫的耐受阈值和应对机制,如面对生物侵害、营养竞争、物理覆盖、化学污染等情况下,藻苗加厚细胞壁、加速假根生长、分泌保护物质的量化分析。
     那几株“健壮株”在各项抗逆性指标上都显着优于平均值,其数据被单独列出,进行深度剖析。
     系统效能评估则详细评估了“天然附着基+营养缓释竹筒”系统的实际效能。
     记录了不同附着基材料上藻苗的附着牢固度、生长差异;分析了营养缓释的速率、范围以及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有效性;
     总结了系统在应对灾害时表现出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短板,如竹筒孔洞易堵塞问题。
     在经历了虫害、竞争、污染的层层淬炼后,时间也悄然流逝。
     当礁盘上的克隆藻苗稳定生长超过八周,青灵的推演模型和凌疏影积累的海量数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量产的第一阶段目标,已宣告达成!
     选定的六十多株克隆体,最终成功定植并存活下来的有五十一株。
     它们已不再是当初稚嫩的分蘖苗。
     每一株都如同微缩的绿色雕塑,牢牢扎根于贝壳或浮石之上。
     主茎坚韧挺拔,呈现出深沉的蓝绿色泽。
     叶片宽厚肥硕,边缘的锯齿结构清晰有力,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晶莹的胶质层,这是它们自身分泌的天然保护膜。
     假根系统更是发达,如同白色的须网,不仅深入附着基的每一个缝隙,甚至有些已经延伸出来,开始尝试锚定下方的礁石本体!
     整片藻田在清澈的海水下,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微型森林,随着水流轻轻摇曳,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生物量积累达到了稳定平台期,基因表达谱高度一致且稳定,无不良变异。
     青灵的分析显示,它们的组织内储存了高浓度的、结构稳定的多糖和蛋白质——
     这正是凌疏影培育基藻的核心目标:高产、稳定、富含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质原料”。
     它们是合格的“元藻”,是进行下一轮培育、将其转化为各类可食用粮食藻的完美基石!
     凌疏影站在齐膝深的海水中,凝望着眼前这片由她和海鹞亲手缔造、历经磨难终于站稳脚跟的绿色丰碑。
     海鹞在她身边,兴奋地用脚轻轻拨动着水流,看着那些随波舞动的厚实叶片,咧着嘴笑:
     “成了,咱们的绿点点,真的在海上种活了!硬气!”
     凌疏影没有立刻回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俯身,从一株格外健壮的“蓝绿株”上,用消过毒的贝壳刀,小心翼翼地切下顶端一小段最鲜嫩的枝叶。
     指尖传来叶片坚韧厚实的触感。她将这段枝叶放入口中,轻轻咀嚼。
     一股难以言喻的、纯粹的“生命力”在舌尖弥漫开来。
     没有复杂的味道,只有一种清新、饱满、带着海洋矿物质的淡淡甘甜,以及蕴含在坚韧纤维中的、澎湃的生物能量感。
     青灵在她体内发出强烈的共鸣,传递着喜悦与确认的信息——这正是她设计中的完美基藻!
     “是的,成了。”
     凌疏影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压抑已久的激动和巨大的成就感。
     她摊开手掌,掌心躺着那段被咬了一口的翠绿。
     “它们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她的目光变得灼热而坚定,望向海蚀洞的方向,那里存放着更多不同特性的母株和分株,
     “我们要用这些基藻,去创造真正的粮食。雪蔓藻、蜜囊藻、脂球藻……让这座岛,成为我们‘藻科技的第一个丰收之地!”
     她将手中那段基藻枝叶递给海鹞:“尝尝看,这是我们未来的基石。”
     海鹞毫不犹豫地接过来塞进嘴里,用力咀嚼了几下,眼睛瞪大:
     “嗯!有嚼劲!跟啃嫩树芽似的,还有点甜尾巴!比鱼生有滋味!”
     她咂摸着嘴,眼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好奇和期待,
     “用这个,真能做出像面粉、像糖、像油一样的东西?”
     “能。”
     凌疏影的回答斩钉截铁,带着科研者特有的笃定。
     她弯腰,用鱼刺笔在一块新的碳化木片上,郑重地刻下新的篇章标题:《食用藻转化工程》。
     脚下,潮水轻抚着生机盎然的藻田,发出温柔的哗啦声,仿佛在为这新的征程奏响序曲。
     量产的第一座丰碑已然矗立,而更广阔、更美味的绿色未来,正在这片涌浪之中,徐徐展开画卷。
    喜欢。
  

第29章 涌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