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75章 置于死地[1/2页]

大魏春 眀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哈哈,真是稀客?”
     崔光瞅了瞅案上的几样礼物:一座琉璃笔架,流光四溢,五彩班澜。
     一方水晶砚台,通体明亮,无一丝瑕疵。透过足有寸许厚的砚台,犹能看清木案上的纹路。
     另有一方绿玉镇纸,雕着一只雄狮,晶莹温润,且还泛着丝丝荧光,绝非一般的美玉。
     这三样,哪一件都是世所罕见,价值连城之物。特别是那一方镇纸,若他未猜错,应是悬黎宝玉所雕。
     崔光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此宝物,便是一样,就能价值连城。你却要将这三件尽皆送给老夫?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说吧,你又想如何谋算老夫?”
     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刺耳?
     李承志装出一副萧索的模样:“我已大难临头,尚书公又何必取笑予我?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日无多,想着与其被抄家,倒不如择几样送予尚书,也算留个念想。”
     “如今举朝就你这个小贼过的最是逍遥,何来大难临头之说?”
     崔光脸上尽是鄙夷之色,“莫要告诉老夫,你指的是高肇参你之事?”
     李承志眉毛微挑:“高司空两月四奏,不是参我私养部曲,暗谋不轨,便是参我暗通异族,有不臣之心,哪一桩不是造反的大罪,这还不够?”
     “呵呵,呵呵呵!”
     崔光斜着眼睛,仿佛在说:你装,你接着装!
     高肇确实是这样参的,就差直言不讳的指着李承志鼻子,说他必反了。
     但问题是,满篇皆是臆测之言,没有半分论据,安能服众?
     朝廷倒是八百里加急,问过已为凉州刺史的李韶,以求证是否真如高肇所言,那所谓的西海遗部,是李承志蓄养的私兵。
     但李韶却称,此为无稽之谈,堪称荒谬至极。又称柔然退兵之际,似是泄恨一般,连犯河西两郡四县,连酒泉郡城都险些被攻破。表是县更是被抢掳一空,西海早已是赤地千里,还有什么西海遗部?
     高肇又称,李韶早已为李承志党徒,自是百般为李承志遮掩,故而其言不足信。
     这一下,连太后都坐不住了。
     诬陷李承志无所谓,毕竟是李承志构陷在前,高肇以牙还牙无可厚非。但要说李韶也有不臣之心,被其牵连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李韶为李氏家主,岂不是说,陇西李氏要反?
     这可不是阿猫阿狗,而是五姓高门之一,在京任要职,或是外牧州郡等重臣的子弟何其多?
     就更不要论与其有直系姻亲的其余四家了。
     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参高肇妖言惑众,构陷忠良的奏呈就如雪片似的,天天足有十数本。
     后来高英不得不出面,责高肇口不择言,罚其三月俸禄以作惩戒。
     同殿为官,崔光对高肇的秉性、手段不可谓不熟悉。何时见过高司空这般大失水准?
     他总觉得,高肇这是在以退为进,更怀疑是在为李承志开脱。
     要不是深知李氏阖府闭门,李承志更是数月未踏出过府门半步,他险些以为两人早已狼狈为奸。
     李承志虽然年轻,但其足智多谋,奸滑狡诈,是以崔光不相信他看不出这一点,今日也肯定不是为此而来。
     崔光似笑非笑,指了指那三样重礼:“如此宝物即已送上门来,老夫自然却之不恭。故而你也痛快些,说出来也好让老夫思量思量,如何才能收了这礼,还不能被你这小贼算计!”
     被这般讥讽,李承志也不在意:“今日元渊登门拜访,说到激贲之处,竟直呼‘高肇必反?”
     “就为此事?”
     崔光目露讥诮之色,“你再是耳目闭塞,想必也知元嘉已受元渊连累,不得不请辞太尉之职。若按先帝遗志,必是高肇继任。
     但元氏宗室十停中有九停,都视高肇为仇寇,焉能使他如愿?故而但凡可攻讦高肇之处,必会被其所用。如此一来,你予太后暗奏高肇欲反,自然会旧事重提。
     更有人建言,要召你至式乾殿,与高肇对质。但被太后拒了,称你从未呈过如此密奏。众宗室见此便知太后意回护予你,故而之后再无人提及!”
     是太后在回护自己吗?
     扯淡。
     分明当初只是暗示高英,是这个女人疑神疑鬼,管不住嘴漏了出去,所以才朝野皆知。高英更是清楚,便是将自己召进宫中,自己也绝不会承认说过这话,所以才做罢。
     李承志稍一沉吟,又道:“我知元渊必是授广阳王与任城王之意,欲激我入朝,与高肇争斗。元渊也未遮掩,其意昭然若揭。
     但其离府之后,我才后知后觉:元渊此行,应是还有试探之意,似是欲知我为何断定高肇会反,又有何凭据。但因我一时激愤,诈称若太尉与首辅再苦苦相逼,我定会与高司空冰释前嫌。便是这句,元渊拂袖而去……”
     事后我左思右想,暗忖以任城王之智慧,决不会无的放矢。故而猜测,是否是首辅察觉有异,更或是觊觎了什么端倪,故而派元渊予我求证。却不想,被我一顿诈唬,元渊一时拿不准,故而没敢问?是以我才来请教尚书,这段时日,朝中或地州是否发生了大事,或是怪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凭据?”
     崔光瞪着眼睛,似是不敢置信,“你竟有高肇欲反的凭据?”
     合着我这几个月以来对你苦口婆心,掏心掏肺,全是对牛谈琴了?
     李承志脸都黑了:“尚书公莫不是忘了太后不但姓高,还是高司空之从女?若无凭据,我安敢屡次暗示太后,难不成是我嫌自己命太长?”
     崔光都被惊呆了:“什么凭据,我怎不知?”
     “你怎不知?仲夏之时,你授太后之意来寻我,我说的那些话?”
     李承志冷笑道,“便是金明郡的火油。若不出我所料,这数月以来,高猛已然采油上万斤,可制雷器上千。若泡制火箭,少则数十万,多则百万。
     奈何元晖太蠢,被高猛耍的团团转。暗查了数月,数百密探依旧在围着那座湖打转……”
     其实李承志最大的凭据,是高肇劝他起事的那封信。
     因为当时的时机太好了。
     如果能击退昌义之,李承志与高肇兵合一处,就能兵不刃血的占据关中。如此不但能剑指京城,更能切断洛阳与黄河以北各州之间的联络。
     而后再联合北镇那些军头,一南一北,包抄夹击,必能使北地大乱。
     若是胜不过昌义之也无所谓,只需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待时机成熟,再收渔翁之利。
     但李承志没办法证实这封信与高肇有什么关系,所以还不如不说……
     “我一直以为,你那是构陷之词!”
     崔光捋着胡须,满面狐疑,“但既然元晖查无实据,我等也只能信以为真。且如今朝堂纷乱如麻,但凡参朝之日,正事议不过一刻,就会吵成一锅粥,元澄与元嘉又能从何处窥得高肇欲反的端倪?”
     李承志瞅了瞅崔光,不知道怎么说。
     若论文事,崔光堪称当代泰斗。与刘芳、游肇

第575章 置于死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