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9集:星际贸易的雏形[1/2页]

大民富商苏半城 竹晴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火星上的榫卯
     卡纳维拉尔角的火焰照亮天际时,苏晓正站在苏氏集团总部的天象厅里。巨大的穹顶屏幕上,SpaceX的34;星舰34;正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刺破云层,直播画面里的每一次震颤都仿佛透过光纤传到她的掌心。会议室里的空气凝固着,全息投影的火星地貌在红木长桌上投下冷冽的光影,与桌沿那圈1921年苏承宗亲手雕刻的缠枝纹形成奇妙的对峙。
     34;他们刚刚突破音障。34;研发副总裁苏明宇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上逐渐缩小的火箭,34;按照计划,首批载人舱将在210天后进入火星轨道。34;
     苏晓的指尖划过桌面冰凉的触感。三个月前,当SpaceX公布34;火星家园计划34;供应商名单时,苏氏的名字出现在34;居住模块内装34;的备选栏最后一位。这个由老派董事组成的评审团当时正在争论是否要为非洲市场增加3%的柚木采购量,她拍案而起时,袖口扫落了那套乾隆年间的榫卯模型——十二块紫檀木散落一地,在落地窗前拼出火星的轮廓。
     34;重力模拟舱准备好了吗?34;她收回目光,看向坐在长桌末端的老人。王师傅的手指正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牛皮工具袋,那是他爷爷在1937年用日军帐篷帆布改制的,袋口磨损处露出暗黄色的榫卯图谱边缘。
     34;按您的要求,调成火星标准的0.38g。34;王师傅的声音像老榆木般沙哑,34;但...那些老方子,在失重里怕是要散架。34;
     会议室的气氛骤然沉重。苏氏提交的竞标方案核心,是用改良的榫卯结构搭建火星居住舱的模块化家具系统。这个在地球上历经千年考验的智慧结晶,此刻却像个即将被送上太空的古董钟表,每个卯眼都透着不确定性。
     零重力实验室的舱门在气压声中开启时,苏晓闻到一股混合着金属臭氧和木材清漆的奇特气味。王师傅穿着特制的重力靴,鞋底的磁扣与地面轨道发出34;咔嗒34;轻响,他身后跟着的年轻工程师小李,正抱着一套缩小比例的榫卯模型,模型表面的传感器闪烁着幽蓝的光。
     34;开始吧。34;苏明宇按下控制台上的按钮,舱内的重力场发生器发出低沉的嗡鸣。苏晓感觉身体突然变轻,脚下的防滑垫似乎失去了一半的吸附力。王师傅手里的黄花梨方桌模型微微上浮,他迅速用磁性夹具固定住桌腿,额角的汗珠却飘了起来,在灯光下凝成晶莹的小球。
     34;听。34;王师傅的声音透过降噪耳机传来。小李启动了声波采集系统,原本在地球上严丝合缝的榫卯连接处,此刻发出细微的34;噼啪34;声。频谱分析仪的屏幕上,代表金属疲劳的红色曲线正在0.38g的重力参数下缓慢爬升。
     34;是结构应力变化。34;小李放大了模型的三维投影,连接处的木纹在虚拟环境中泛出警告的红光,34;传统榫卯依赖木材自身的弹性形变产生摩擦力,但在低重力环境下,微震会不断累积,导致卯眼松动。34;
     王师傅蹲下身,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桌腿与桌面的连接处。在失重环境中,他的动作带着一种奇异的滞涩感,仿佛每个关节都在对抗看不见的阻力。34;我爷爷那辈人,在重庆防空洞里做家具时,最怕的就是木料受潮发胀。34;他的声音突然有些飘忽,34;那时候躲轰炸,榫卯敲得越紧,心里越踏实。34;
     苏晓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想起档案室里那份1941年的工单。上面记录着苏承宗为躲避日军轰炸,在湖北山区的地窖里制作的一批34;可快速拆解34;的榫卯木箱——那些箱子后来被用来运送战时物资,每个卯眼都刻着只有工匠才懂的应急拆卸标记。
     34;能不能用磁悬浮?34;小李突然指着模型的连接处,34;在榫头和卯眼内嵌微型磁环,利用同极相斥的原理抵消微震影响。34;他调出一个设计草图,红色的磁环在虚拟木材中发出淡蓝色的光晕。
     王师傅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他从工具袋里摸出个用油布包着的物件,展开后是半张泛黄的宣纸,上面用墨线勾勒着复杂的榫卯结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写着34;磁石镇榫34;四个字,旁边还有一行小

第169集:星际贸易的雏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