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地处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腹地,处于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区域中心,幅员面积达4712平方公里 ,这片广袤的土地犹如一座丰富的宝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早在4万多年前,榆树境内就有原始人群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曾是鲜卑、契丹、女真等部族活动的重要区域,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为榆树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多元的基础。
西汉时,榆树属秽貊族夫余国,那时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兴起,先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聚落。东汉时期,先隶于元菟郡,后归辽东郡,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开始逐渐渗透。
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族灭扶余国,榆树成为勿吉族伯咄部的领地。随后的隋唐时期,先后属伯咄靺鞨、室韦达姤部地,隶于室韦都督府,又归属渤海国扶余府。在这一时期,榆树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
辽属东京道宁江州,金归上京肇州路,元属开原路屯田万户府,明为奴儿干都司撤叉河卫。各朝代的更迭,让榆树经历了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洗礼,其地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清康熙二十一年,榆树隶属于吉林将军,后移吉林副都统于伯都讷,榆树为伯都讷属境。嘉庆十六年,设伯都讷厅理事同知,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光绪八年,伯都讷厅衙门迁至孤榆树屯,改理事同知为抚民同知。光绪三十二年,正式设立榆树县。宣统元年,榆树县改为榆树直隶厅。1913年改称榆树县,先后隶于吉林省滨江道、吉林省。东北沦陷时期,榆树县隶于吉林省。1946年成立榆树县民主政府,1948年成为吉林省直辖县。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榆树县改为榆树市(县级市、省辖),由长春市代管。
在文化方面,榆树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剪纸、二人转等。剪纸艺术风格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明快,多以农村生活、自然风光为题材,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二人转则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富有生活气息的唱词,深受群众喜爱,是榆树城乡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种榆书院始建于同治十一年,是榆树崇文重教的象征。它承载着先辈们对知识的尊崇与追求,为榆树培养了众多人才。清朝年间,榆树曾考出8名进士。种榆书院不仅是士子读书场所,也是科考场地,后改建为榆城学堂,现为榆树市培英小学。2005年种榆书院重修,新址坐落在榆树市公园内西南角,成为市文联开展文艺活动的基地,继续传承和弘扬着榆树的文化精神。
下辖乡镇(街道)简介
榆树市下辖4个街道、15个镇、9个乡,各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色。
4个街道
华昌街道:位于市区中心,是榆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里商业繁荣,有众多购物中心、商业街,如华昌购物广场等,汇聚了各类商品和服务。同时,教育资源丰富,有多所中小学,如榆树市第一小学、榆树市实验中学等,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街道内还保存着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见证了榆树的发展变迁。
正阳街道:是榆树市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中区,火车站、汽车站均位于此,交通十分便利。这里有大型批发市场,如榆树市蔬菜批发市场,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任务。街道内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达,为过往旅客和市民提供便利。
培英街道:以教育和文化产业为特色,种榆书院就位于此。辖区内有多所学校,如榆树市培英小学、榆树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教育培训机构和文化企业入驻。同时,街道内的公园、广场等休闲设施齐全,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郊街道: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既有城市的基础设施,又保留着乡村的田园风光。这里以发展城郊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有多个采摘园、农家乐,如城郊草莓采摘园,每到采摘季节,吸引大量市民前来体验乡村生活。
15个镇
五棵树镇:榆树市的经济强镇,工业发达,有长春五棵树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工等产业,中粮生化等大型企业在此落户。农业方面,以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是榆树市的重要粮食产区和畜禽养殖基地。镇内的广隆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果显着,村屯街路整洁,环境优美,养老大院等设施完善,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弓棚镇:以商贸和特色农业闻名,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有大型农贸市场,每逢集日,热闹非凡。特色产业方面,全力打造“四大产业IP”,大商贸、大物流、大园区、大冷面,其中弓棚冷面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省内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闵家镇:农业基础雄厚,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同时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如棚膜蔬菜、梅花鹿养殖等。镇内有多个农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闵家镇还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大坡镇:地处榆树市南端,南与法特镇相连,西南隔松花江与九台区的上河湾镇、德惠市的朝阳乡相望。清乾隆年间,境域属秀水区,1985年撤乡设镇。这里水资源丰富,渔业和水稻种植是主要产业。大坡镇的松花江鱼肉质鲜美,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大米颗粒饱满,口感香甜。
黑林镇:是榆树市的农业大镇,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特色产业有豆制品加工,以黑豆、黄豆为原料,生产的豆腐、豆皮等豆制品口感纯正,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保留了豆制品的原始风味,产品畅销周边地区。
土桥镇:位于榆树市东部,以矿产资源和林果业为特色。镇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砂石等,为建筑行业提供原材料。林果业发达,盛产苹果、梨、葡萄等水果,每到收获季节,漫山遍野果实累累,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新立镇:以机械加工和特色种植为主要产业。机械加工企业众多,产品涵盖农业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特色种植方面,雪莹家庭农场负责人姚雪莹带领周边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玉米,成效显着,同时还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豆制品加工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大岭镇:交通便利,京哈铁路、102国道穿镇而过。工业以建材、机械制造为主,有多家建材厂和机械加工厂。农业方面,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同时发展畜牧业,是榆树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向阳镇:农业产业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还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花卉培育等产业。镇内有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和花卉大棚,为市场提供新鲜蔬菜和观赏花卉。此外,向阳镇的乡村旅游也在逐步兴起,打造了一些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景点。
泗河镇:以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玉米淀粉、食用油等产品,原材料来自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商贸流通业发达,有多个专业市场,如农资市场、牲畜交易市场等,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
八号镇:是榆树市的蔬菜种植大镇,有“菜田”之称。北沟村现有标准化棚膜蔬菜园7个,蔬菜大棚1070栋,棚膜蔬菜种植面积占全村全部耕地的41%。主要种植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通过订单种植和电商销售等模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村民收入显着提高,从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亿元村。
刘家镇:水资源丰富,渔业和水稻种植是主导产业。刘家镇的鱼塘众多,养殖的鱼类品种丰富,有鲤鱼、草鱼、鲫鱼等。水稻种植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种植方法,所产大米品质优良,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秀水镇:三道岭子村2020、2021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这里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形成了粮食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寿镇:以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种植有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作物,养殖有肉牛、肉羊等牲畜。保寿镇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如黄芪、党参等,所产中药材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肉类产品。
恩育乡:是传统的农业乡,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近年来,恩育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甜玉米、粘玉米等,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9个乡
于家镇:以畜牧业和林果业为主要产业。畜牧业以养猪、养牛为主,有多个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林果业方面,种植有苹果、李子、杏等果树,水果品质优良,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周边地区。
光明乡:农业资源丰富,以粮食种植和特色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以玉米、水稻为主,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特色养殖有林蛙、大鹅等,林蛙养殖利用当地的山林资源,产出的林蛙油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大鹅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谢家乡: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传统作物,同时发展一些小规模的特色种植,如草莓、葡萄等。劳务输出方面,每年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带回资金和技术,促进家乡发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合乡:以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发展方向。特色农业种植有蓝莓、树莓等浆果,这些浆果富含营养,市场前景广阔。乡村旅游方面,利用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了一些农家乐、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太安乡: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产业。农业种植以玉米、水稻、大豆为主,渔业利用当地的水域资源,发展淡水养殖,主要养殖鱼类有鲤鱼、鲫鱼、鲢鱼等。太安乡还注重农产品的
第9章 长春市《榆树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