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北纬42°07′  42°51′,东经121°53′  122°58′之间 ,总面积达3641平方公里 。这里南北宽79公里,东西长87.5公里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重要节点。它东连康平、法库两县,南接新民市,西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北依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 。
     一、历史沿革:岁月深处的文化脉络
     彰武县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198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彰武县兴隆山乡平安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经碳14测定,其年代已有5700多年 ,这充分证明,早在那个时期,这片土地上就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开启了文明的曙光。
     青铜器时代,人类社会在境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 。全县发现50多处人类遗址,分布在20个乡镇50个村屯 ,这表明当时先民的活动范围更为扩大,人口也显着增加 。此后,历经夏商周(含春秋时期),彰武地域的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古代的繁荣时期 。
     战国时期,彰武地域处于燕国的统治范围,属燕国辽西郡与东胡等少数民族的边界地区 。如今,横贯彰武的燕长城遗址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章古台、阿尔乡出土的2麻袋布币和刀币,成为这段历史的有力佐证 。
     秦汉、三国时期,彰武东部为辽东郡无虑县北境,西部为辽西郡临渝县所辖 ,先后与匈奴左部为邻,后来成为乌桓、鲜卑族的游牧地 。两晋十六国时期,彰武属鲜卑慕容部 。北朝时期,从北魏开始,此地属营州域东北境,东魏、北齐、北周沿而未改 。隋唐两代,隋时彰武属辽西郡,唐时为营州都督府的营州域东北境,契丹部落经常入据 。
     五代与北宋时期,契丹族兴起,于916年建立辽国 ,彰武地区为上京道和东京道辖 。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在今彰武西北设有山河县,境内建有遂州城 。此外,在今哈尔套与塔营子(辽懿州)间,还先后设有宁昌县、顺安县,辖有今彰武地域的部分地区 。近年考古研究,境内发现了辽城遗址8处、佛教圣地1处(在今平安乡马家村) ,足见当时彰武地域的繁盛。
     金朝于1125年灭辽后,今彰武地区归金朝管辖 。金沿辽宋州县制,废止山河县,将今彰武西部地区划归北京路的懿州灵山县、东部地区划归东京路的沈州辽滨县管辖 。元朝于1234年灭金,统一全国后,确立行省制,彰武地区隶属辽阳行省懿州顺安县 。
     1368年明朝建立,实行司卫所制度 。洪武二十五年(1392),设广宁后屯卫,彰武属其管辖 。明永乐八年(1410),广宁后屯卫治迁到义州(今义县),彰武地域被废为边徼 。这期间,建州女真族兴起,势力发展到今彰武地区 。崇德二年(1637),爱新觉罗·皇太极在杜尔笔山下(今高山台山)王家后身选址,修都尔鼻城,并视此为南征大明、北征蒙古的“全辽管钥” 。
     顺治二年(1645),彰武地域设为官营的养息牧场 。顺治四年(1647),朝廷派员从察哈尔蒙古八旗征调32户236口人来此地,以“苏鲁克”的形式放牧,为清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提供祭品 。此后,随着人口增多及山东、河北等地逃荒饥民的涌入,私垦荒地情况普遍,草场日趋缩小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此地设县治,因地处柳条边门彰武台边门外,故称彰武县 。设县后,彰武县隶属于新民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划归奉天省直辖 。
     民国初,彰武隶属于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四年(1925)划归奉天洮昌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改为辽宁省辖 。1931年东北沦陷后,初期隶属伪奉天省,1934年改隶属于伪锦州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辽西行政公署 。1946年4月,并入辽北省,隶属于辽北省五专区 。同年6月,划归辽吉区行政公署一专区辖 。1947年1月31日,辽吉区行政公署撤销,仍划归辽北省五专区辖 。1949年4月,辽北省建制撤销,彰武县划归辽西省辖 。1954年7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彰武为辽宁省辖 。1956年2月,辽宁省设立锦州专区,彰武归锦州专区辖 。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销,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彰武县始归阜新市领导 。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了如今的区域格局 。
     二、下辖乡镇:各具风貌的地域
     (一)彰武镇
     彰武镇作为彰武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最为繁华的地方 。这里人口密集,商业氛围浓厚,拥有众多的商场、超市、酒店和娱乐场所 。镇内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有多条公交线路贯穿全镇 。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分布着多所学校,涵盖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各个阶段 。彰武镇还注重文化建设,有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哈尔套镇
     哈尔套镇位于彰武县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贸重镇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每逢集市日,周边乡镇的居民都会前来买卖商品,热闹非凡 。哈尔套镇的农业以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等 。近年来,哈尔套镇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了一些工业企业,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三)章古台镇
     章古台镇地处彰武县北部,以其独特的治沙成就而闻名 。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的地方,但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植树造林、固沙种草等措施,成功地遏制了风沙的侵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章古台镇拥有大面积的樟子松人工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这里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还发展了生态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沙漠探险、森林漫步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
     (四)冯家镇
     冯家镇位于彰武县东部,交通十分便利,大郑铁路和304国道穿镇而过 。镇内的工业以硅砂产业为主,拥有丰富的硅砂资源 。冯家镇的硅砂品质优良,广泛应用于铸造、玻璃制造等行业 。近年来,冯家镇不断加大对硅砂产业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冯家镇也注重农业的发展,种植了大量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
     (五)五峰镇
     五峰镇位于彰武县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是彰武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五峰镇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农产品品质优良,畅销各地 。近年来,五峰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五峰镇还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了一些美丽乡村示范点,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六)后新秋镇
     后新秋镇位于彰武县东北部,这里的畜牧业发展较为突出 。镇内有许多养殖场,养殖着牛、羊、猪等家畜 。后新秋镇的畜牧业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注重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提高了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此外,后新秋镇还拥有一些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等 。近年来,后新秋镇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展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了一些旅游项目,如农家乐、采摘园等 ,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
     (七)双庙镇
     双庙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东靠柳河,南邻五峰镇,西过苇塘河接平安镇,北靠丰田乡 ,全镇行政区域面积为146.97平方千米 ,下辖7个行政村 。双庙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时期 ,1912年,双庙镇属于第七区;1956年划分为五峰区的沈家、四台子和明水3乡;1958年,这些乡被划归五峰公社;1961年,建立双庙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乡;2012年,撤乡改镇 。双庙镇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镇内主要河流有柳河和苇塘河,对当地的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起着重要作用 。双庙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 。近年来,双庙镇也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果树、蔬菜等 ,促进了农民增收 。
     (八)平安镇
     平安镇位于彰武县西部,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平安镇以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中药材种植、花卉种植等 。平安镇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平安镇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
     (九)满堂红镇
     满堂红镇地处彰武县中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镇内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畜牧业 。工业方面,满堂红镇拥有一些小型工厂,涉及食品加工、建材制造等领域 。近年来,满堂红镇加大了对工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满堂红镇也注重城镇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
     (十)东六家子镇
     东六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 。这里居住着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东六家子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草莓种植、葡萄种植等 。商业方面,东六家子镇有多个集市,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之一 。此外,东六家子镇还拥有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如古建筑、古寺庙等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十一)阿尔乡镇
     阿尔乡镇位于彰武县最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 。这里的生态环境独特,拥有大片的沙漠和草原景观 。阿尔乡镇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开发了一些沙漠旅游项目,如滑沙、骑骆驼、沙漠越野等 ,让游客体验沙漠的魅力 。同时,阿尔乡镇也注重生态保护,通过植树造林、固沙种草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阿尔乡镇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十二)苇子沟镇
     苇子沟镇位于彰武县东北部,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 。苇子沟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养殖大鹅、种植木耳等 。林业方面,苇子沟镇拥有大量的林地,主要种植杨树、松树等树木 。近年来,苇子沟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资源养殖家禽、种植中药材等 ,提高了林地的综合效益 。
     (十三)两家子镇
     两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中部偏东,这里的交通较为便利,有多条公路贯穿全镇 。两家子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 。近年来,两家子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种植西瓜、香瓜等 ,这些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同时,两家子镇也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利等条件 。
     (十四)大冷镇
     大冷镇位于彰武县北部,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乡镇 。这里的蒙古族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蒙古族习俗和文化活动 。大冷镇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 。畜牧业方面,主要养殖牛、羊等家畜 。近年来,大冷镇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投入,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提高了养殖效益 。同时,大冷镇也注重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一些蒙古族文化节等活动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蒙古族文化 。
     (十五)前福兴地镇
     前福兴地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这里的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 。前福兴地镇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畜牧业 。近年来,前福兴地镇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前福兴地镇还注重农村文化建设,建设了一些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十六)兴隆山镇
     兴隆山镇位于彰武县东部,这里的交通便利,距离县城较近 。兴隆山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养殖蜜蜂、种植花卉等 。工业方面,兴隆山镇拥有一些小型工厂,涉及服装加工、塑料制品等领域 。近年来,兴隆山镇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一些企业入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十七)大四家子镇
     大四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东北部,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有许多山峦和河流 。大四家子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种植果树、养殖鱼类等 。旅游业方面,大四家子镇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如水库、森林公园等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十八)四合城镇
     四合城镇位于彰武县北部,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 。四合城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 。林业方面,四合城镇拥有大量的林地,主要种植杨树、松树等树木 。近年来,四合城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发了一些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项目 ,让游客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
     (十九)四堡子镇
     四堡子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这里的历史文化悠久,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四堡子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 。近年来,四堡子镇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修复了一些古建筑和古寺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四堡子镇也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中药材、养殖家禽等 ,促进了农民增收 。
     (二十)兴隆堡镇
     兴隆堡镇位于彰武县中部,这里的交通便利,是连接县城和其他乡镇的重要枢纽 。兴隆堡镇的经济以农业和商业为主 。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农作物 。商业方面,兴隆堡镇有多个集市和商店,是周边地区的物资交易中心之一 。近年来,兴隆堡

第7章 阜新市《彰武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