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辽宁省锦州市的城市版图中,凌河区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位于锦州市城区东半部,西以中央大街、铁路线、人民北街与古塔区分界;北与古塔区白老户、太和区营盘乡、大齐毗邻;东依紫荆山脉与凌海接壤;南以小凌河为界与太和区相望,总面积40.3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40.2万人。作为锦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凌河区宛如一个城市的心脏,跳动着活力与发展的脉搏,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区域格局:街道与乡村的多样风貌
     凌河区下辖6个街道,包含2个行政村、72个社区 。每个街道和乡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发展轨迹。
     龙江街道,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区域。这里的15个社区紧密相连,居民们彼此熟悉,邻里关系和睦。街道上有各类生活设施,学校、医院、超市分布在各个社区周边,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清晨,社区的广场上满是晨练的居民,傍晚,街边的小餐馆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处处展现出温馨的生活场景。龙江街道还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如社区文艺汇演、书法绘画展览等,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锦铁街道,因临近锦州铁路而得名,有着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14个社区错落分布,这里商业活动活跃,既有大型的购物中心,也有各类特色小店。街道见证了锦州铁路的发展变迁,铁路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锦铁街道还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一些与铁路相关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让后人能够了解锦州铁路的历史。
     榴花街道,12个社区各具特色。这里有繁华的商业街,也有宁静的居民区。榴花街道的绿化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街边的花坛里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街道还积极开展环保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共同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
     石桥子街道,以其着名的石桥子早市而闻名。早市位于向阳街与朝阳路交叉口西北处,长约一公里,每天早5点开始营业,9点逐渐收摊。这里以规模庞大、商品丰富和浓厚的烟火气着称,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自发市场,历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锦州的标志性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节假日期间,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在早市,蔬菜、肉类、海鲜、熟食等生鲜商品,以及肉夹馍、驴肉火烧、炸大枣等地方特色小吃随处可见。1元一个的小肉夹馍,5元4个的驴肉火烧等,吸引着大量本地居民和游客。石桥子街道的10个社区围绕着早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居民们在这里享受着便捷的生活和丰富的市井文化。
     康宁街道,13个社区致力于打造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街道内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康宁街道还积极组织各类健康活动,如健康讲座、健身比赛等,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街道的文化设施也较为完善,有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紫荆街道,不仅有8个社区,还有2个行政村,是城乡结合的区域。这里东依紫荆山脉,自然风光优美。街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了一些采摘园、农家乐等项目。在春季,桃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秋季,果实成熟,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紫荆街道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村里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编织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历史溯源与文化脉络:岁月长河中的传承
     凌河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清康熙元年(1662年)7月,清政府改锦州为锦县,凌河区属之。当时,这里是锦州府下辖的重要区域,随着锦州地区的发展,凌河区逐渐成为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康熙三年置广宁府,锦县改隶广宁府,康熙四年移府锦州,治锦县,锦县改隶锦州府,为附郭县,凌河区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融入了锦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体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奉铁路修道锦县,这一交通大动脉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凌河区的发展。铁路带来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得凌河区的商业更加繁荣。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直到1902年俄军才交还京奉路,同时撤出锦州,凌河区也经历了一段被外敌侵扰的历史。
     清宣统三年(1911年)3月,裁锦县,归锦州府,凌河区辖地隶锦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政府撤锦州府改设锦县,锦县隶奉天省辽沈道,凌河区辖地隶锦县。民国八年(1919年),锦县实行保甲制,凌河区辖地分属锦县城关第一保(驻地东关)、第五保(驻地五里营子)。这一时期,凌河区的行政区划和社会治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3日,日本侵略军第八师团占领锦县,设伪锦县公署,凌河区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伪满洲实行新市制,将原锦县1街4郊村划出,成立锦州市,凌河区辖地成为锦州市的一部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日,伪锦州市公署将锦州市的1街4郊村划为12个区,凌河区辖地中有向阳、正阳、协和、关东、紫明等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凌河区的经济和文化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凌河区人民从未放弃抵抗。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锦州市工委派工作队接管伪满各区事务所。然而,11月26日国民党军队占据锦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4日,国民党在原锦州市公署办公楼成立锦州市政府。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国民党守军发动总攻,境内国民党守军全面溃败,退守老城,凌河区辖地获得解放,从此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
     1949年1月,辽西省政府成立,5月,全市调整为7个区,凌河区辖地分属于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1954年5月21日,第三区街道调整,撤销了八家子街,原该街所辖解放路以南区划入龙江街道、解放路以北地区划入锦铁街道;将榴花街道所辖的铁新居民委员会、小马家洼子居民委员会划入铁北区。街道调整后,第三区共辖龙江、锦铁、菊园、榴花4个街道。1956年1月,城区区划调整,铁北区所辖的正大、劳保、铁新等3个行政街并入锦铁区,同时,各街公所一律改称街道办事处。1958年9月16日菊园街道合并于锦铁街道、劳保街道合并于正大街道。1959年3月,锦州市城区行政规划调整,锦华区撤销,原属锦华区的中央大街以东区域划入锦铁区。1959年4月1日,锦铁区更名为凌河区,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凌河区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在战争年代,许多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这里英勇战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凌河人,成为凌河区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在文化领域,凌河区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这里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剪纸、刺绣、面塑等,这些传统手工艺凝聚着凌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凌河区的传统戏曲也颇具特色,辽西二人转在这里广为流传,演员们用幽默诙谐的表演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为人们带来欢乐和艺术享受。
     必游景点: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辽沈战役纪念馆
     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凌河区北京路5段1号,是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辽沈战役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军事纪念馆。纪念馆分为室外展区和室内展区。室外展区陈列着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以及烈士纪念碑和将帅雕像群,这些实物和雕像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
     室内展区更是内容丰富,战史厅详细解读了战役背景、决策过程及关键战斗,如锦州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等。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物和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英烈厅陈列着牺牲烈士的遗物、照片,铭记着5万余名英烈的功绩,他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支前厅展示了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人民战争”思想,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
     全景画馆是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一大特色,直径42米的环形全景画《辽沈战役  攻克锦州》,结合声光电效果,生动再现了攻城战斗的激烈场景。观众站在画馆中央,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能感受到炮火的轰鸣、硝烟的弥漫和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热血豪情。
     锦州东湖森林公园
     锦州东湖森林公园依小凌河而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公园。公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空气清新。沿着小凌河的岸边,修建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人们可以在这里漫步、骑行,欣赏美丽的河景。
     公园内还设有多个休闲广场和健身区域,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是市民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夏季,公园里的荷花池盛开着娇艳的荷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冬季,河面上结冰,成为天然的溜冰场,孩子们在这里嬉笑玩耍,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锦州古玩城
     锦州古玩城是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古玩交易市场之一,也是了解锦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里汇聚了各类古玩、字画、文房四宝、民俗工艺品等。走进古玩城,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的宝库,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内涵

第6章 锦州市《凌河区》[1/2页]